新华社记者看中国
-
走基层 听民声:老覃“下山”记
68岁的贫困户覃发英做梦也没想到,他在山下居然有了一栋“小洋楼”。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老覃“下山”后,没花一分钱还搞起了“产业”。[详细]
-
走基层 听民声:稻花香里,听家庭农场主说丰年
风吹稻浪,上海松江区966户家庭农场主迎来醉人秋收。作为全国最早开展家庭农场试点的地区,松江区涌现了一批“能种地、会开机、懂经营”的家庭农场主,户均收入超过11万元,让农业成了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详细]
-
从“牛倌儿”到牧场主:吴义明的奶牛养殖经
从十几年前养殖几头牛的“牛倌儿”到现在掌管1.5万头奶牛的牧场主,吴义明的发展史可谓是当地奶产业发展的“活记录”。[详细]
-
老旧社区换新颜
拱辰街道过去是北京市房山区的核心地区,这里有大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的居民小区,三十多年过去了,很多小区由于单位体制变革,逐步成为无人管、无物业的破旧小区。[详细]
-
黑龙江延寿农村党员“无职有岗”助拔“穷根儿”
新华社哈尔滨10月24日电题:黑龙江延寿农村党员“无职有岗”助拔“穷根儿”[详细]
-
粤北小镇脱贫记:小马蹄做成大产业
新华社广州10月19日电题:粤北小镇脱贫记:小马蹄做成大产业 [详细]
-
“上海攻略”:一个特大城市的社会治理样本
街道干部不用再操心招商引资的“硬指标”,居民生活的实际问题有了更顺畅的解决渠道,基层队伍为民服务的能力跃升新台阶…… 两年前,上海市委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作为“一号课题”,持之以恒加以推进。[详细]
-
四次搬迁 终离“悬空”——一个煤炭沉陷村的重生
新华社太原9月20日电题:四次搬迁 终离“悬空”——一个煤炭沉陷村的重生 [详细]
-
“柠条支书”呼生仪:不能让下一辈人也活在黄沙的阴影之下
秋雨绵绵,天高气爽,站在宁夏盐池县高沙窝镇二堡坑村村口的土长城上,放眼望去,一片绿色葱茏,空气中弥漫着泥土、黄沙和绿植的混合香气。[详细]
-
小厕所里大民生 东北农村探路“厕所革命”
新华社哈尔滨9月19日电题:小厕所里大民生 东北农村探路“厕所革命”[详细]
-
福建漳州:让千年古老文化在活态中传承
如今,漳州府埕随处可见端着相机的人不停地穿梭在各式“非遗”传统文化特色店铺里。[详细]
-
大渡河畔二度“长征”:安顺乡的脱贫之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果说红军选择长征是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那么当下脱贫攻坚就是一场新时代的长征,为的是民富国强,任重道远。改革开放的今天,红军长征曾走过的地方又在发生着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详细]
-
四川小金县的美丽蜕变:高原玫瑰开出的致富新路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声称自己最不懂玫瑰的女人,用5年的时间,从发现玫瑰到认识玫瑰再到钻研玫瑰,四川冒水村村主任陈望慧带领着这个高半山区的老百姓走上了奔小康的道路,也让开在高原的“金山玫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详细]
-
遵义:娄山关村攻下脱贫“娄山关”
娄山关据天险,素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81年前,红军在此击溃敌军四个军团,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详细]
-
多彩贵州,把“红色气质”刻在骨子里
黎平会议、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战役……这些改变中国革命的事件深深地打上了“贵州烙印”,贵州由此饱含“红色气质”。[详细]
-
“喀村大”的北大老师
夕阳渐沉,麦田在余晖中微微泛黄,在村里空地上踢球的孩子在驻村干部努尔兰·巴合提努尔的催促下,抱着皮球,拎起书包,意犹未尽地走向村委会二楼会议室。[详细]
-
贵州罗甸:保险保底让果农遇灾“不认栽”
新华社贵阳9月9日电题:贵州罗甸:保险保底让果农遇灾“不认栽”[详细]
-
贵州土城:红色小镇的“红色”发展之路
新华社贵阳9月8日电题:贵州土城:红色小镇的“红色”发展之路 [详细]
-
甘肃定西:“旱魔”肆虐下的“反击”
3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持续了1个多月,大田里的马铃薯花蕾脱落、玉米叶片枯黄。[详细]
-
广西融水:鸡鸣青山不知处 林下经济富农家
新华社南宁9月8日电题:广西融水:鸡鸣青山不知处 林下经济富农家新华社记者李斌“这一片有两千只鸡,但你能看到的没有几只,都到树丛里面找虫吃去了。[详细]
-
西藏阿里设蔬菜直销店 缓解群众吃菜难题
记者从西藏阿里地区农牧局了解到,阿里地区菜篮子工程惠民蔬菜直销店项目日前在狮泉河镇投入运营,这将有效缓解当地群众“吃菜难”“吃菜贵”的问题。[详细]
-
浏阳河畔山区:停办村小再次响起上课铃声
新华社长沙9月2日电题:浏阳河畔山区:停办村小再次响起上课铃声 [详细]
-
“不吃草的羊 不占地的粮”——河北平泉打造绿色富民产业链绿利双赢
新华社石家庄9月2日电题:“不吃草的羊 不占地的粮”——河北平泉打造绿色富民产业链绿利双赢 [详细]
-
广西凭祥:山旮旯里边贸俏 脱贫路上“凤还巢”
新华社南宁9月1日电题:广西凭祥:山旮旯里边贸俏 脱贫路上“凤还巢”[详细]
-
一江清水向东流 美景重现兴旅游——青海黄河沿岸生态保护利用见闻
新华社西宁9月1日电题:一江清水向东流 美景重现兴旅游——青海黄河沿岸生态保护利用见闻 [详细]
-
记者手记:夜宿姚磨村
新华社记者杨稳玺、滕泽人 近年来,各地选派大量干部到农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服务农村发展,帮扶村民脱贫致富。[详细]
-
革命老区山东兰陵告别千年传统旱厕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大仲村镇录庄村村民孟凡真多年来一直有一个习惯:每到夏季,就给自家厕所准备上一小瓶农药,如厕前喷一遍。[详细]
-
李老汉住上“望得见乡愁”的新楼——吉林西部易地扶贫搬迁见闻
74岁的李福最近每天都会跑到工地几趟,看建设中5层小洋楼,那里有他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看着小楼封顶,开始室内装潢,李福笑得合不拢嘴。终于要告别住了4代人的泥草房,告别透风漏雨的日子,也告别和老伴分居的生活……吉林省西部通过实行易地扶贫搬迁试点项目,让贫困户“带钱”住上了“望得见乡愁”的新家。[详细]
-
村里来了大学生“小喇叭”
晚上7点半,山东省临淄区齐陵街道齐家终村文化广场上灯光通明,乡亲们各自“占据有利地形”,有的在前排坐马扎上,有的在后排站自行车上,还有的骑在广场上的双杠上,400多人聚精会神地看着、听着。[详细]
-
95后女创业者的田园微商梦
在中老年人扎堆生活的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峰源乡库坑村,这个青春靓丽的95后姑娘显得格外耀眼。[详细]
-
上海郊区:让"回乡"的青年干部"留下来、干得好"
“如果没有这几年乡村青年干部的‘凤还巢’,新的乡村班子搭起来,工作就没有现在这样顺畅。”在最近的采访中,沪郊嘉定工业区党工委副书记韩强感慨地说。[详细]
-
山西农妇说变化:从"汗滴禾下土"到汗洒广场舞
盛夏的太阳刚刚落山,山西省临汾市近郊苏村的小广场上就开始热闹起来。随着欢快的音乐响起,村里的女人们排着队伍,踏着节拍,起劲儿地跳起了时兴的广场舞。[详细]
-
驻村书记康庆:群众一个不能少
百余间房屋倒塌,街上流淌着泥水。暴雨洪灾虽然过去,路边断壁残垣仿佛还在控诉着洪水的疯狂与无情。这是记者日前在河南省林州市东岗镇大河村看到的一幕。[详细]
-
拆迁农民老李的进城路
老李名叫李仕成,50多岁,家住南京市浦口区桥林镇双垅社区。名字寓意是仕途有成,却不料年轻时意外落下残疾,打工做生意屡屡受挫,一家人生活一直很困难。老李一直想改变自己的处境。拆迁进城,无疑给了他新的希望。[详细]
-
众创空间助青年创客“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新华社兰州7月29日电题:众创空间助青年创客“幼苗长成参天大树”[详细]
-
退伍老兵防雹记
新华社记者杨华、刘海 35岁的赵飞,在部队时是一名炮兵。[详细]
-
这个老旧社区为何成了“香饽饽”?
新华社记者滕军伟 75岁的隋吉卿从古北社区搬出去4年后,又搬了回来。[详细]
-
华西村:转型跨越“新一波”
海上淘金,地下挖矿,参股银行,投资电竞,兴农贸市场,建光伏电站……昔日以冶金起家,以钢铁、化纤为支柱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正踩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步点,迎来了村庄产业多元化、国际化转型跨越“新一波”。[详细]
-
一个东北装备制造企业蜚声海外的奥秘
记者近日在哈电采访发现,其依靠自主创新,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开拓海外市场实现逆势增长,探索出一条在低迷市场环境下转型升级的新路径。[详细]
-
宁夏平罗实施复垦等措施盘活土地存量
随着汽车渐渐驶入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一大片草地出现在眼前。这片草地像一块巨型绿毯,从公路边一直延伸到贺兰山脚下。草地上,一座破旧的老厂房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详细]
-
吉林农安建设“温馨村小”见闻
“村小来了好教师,孩子成绩比中心校还好,我们再也不用往乡镇跑了。”吉林省农安县松花江村小的学生家长白红艳说。近两年,农安县打造“温馨村小”,让资金、教师向下流动,使本已冷清的村小重新焕发活力,生源出现回流。[详细]
-
金昌,一个西部工业城的“花”样文章
这两日,52对陕西西安的新人来到千里之外的工业城市甘肃金昌,参加“薰衣草之约”集体婚礼。他们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日子选择在这个戈壁城市,看重的就是这里“满城花开”能见证他们的浪漫爱情。[详细]
-
巨石“砸醒”的环保意识——一个小山村的生态逆袭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大关村是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的村落之一。为吃饱饭,村民从石缝缝里抠土造田;吃饱了饭,也吃尽了生态恶化苦头。觉醒的小山村最终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生态文明之路。[详细]
-
新疆沙漠“汽车村”:一朵棉花背后的民族互助致富故事
花40多万元买的越野车,后备箱里却常常放着一柄坎土曼——一种圆形大锄头。车主沙吾提·吐尔逊说,这东西,他上班要用。[详细]
-
固执的安全守护者张振峰
青龙满族自治县发达矿业公司是张振峰的负责点。2012年的一天,突降暴雨,公司车间主任孟宪华接到张振峰打来的电话,叮嘱他们注意安全。“没想到,过了一会,张振峰骑车来到矿上,说不放心,要住在矿上,怎么劝都不行,非等到第二天雨停了,矿上没事了才走。”孟宪华说。[详细]
-
新疆小伙“拍”出世界冠军
才从南疆拍摄纪录片回来没两天,新疆乌鲁木齐市小伙牛思源就和一位老人、一只鹰“火了”起来。[详细]
-
大漠深处的“胡杨”
在浩瀚的腾格里沙漠腹地,坐落着1座面积不大的天然气分输站,这个站上的工作人员40天才能见一次家人。在恶劣的环境中,他们默默守护着天然气管线,在不为人知的大漠深处奉献青春。[详细]
-
张家塬“治膜”记
六月的塞外旱塬,日头一天比一天毒。而记者到宁夏同心县张家塬乡张家塬村采访的当天,塬上恰巧刮起了大风,风吹走了烈日炎炎。53岁的陈连雄坐在家门前的空地上,微闭双眼感叹道:前几年刮风时可没这么好过。[详细]
-
河北武安白沙村:从"靠山吃山"工业路到"靠山吃绿"生态富
一排排白色塑料架的凹槽里,苦菊、小白菜、奶油生菜……整齐有致,绿意盈盈。在这个占地500亩的现代农业采摘园和智能温室观光园的另一侧,是错落有致的绿树红花,四周可闻得果香浓郁,红绿掩映的假山间透出一股清澈泓流……[详细]
-
农民老谭16年账本见证“四大变化”
到几毛钱买块糖,大到10多万元的卖粮款……吉林省前郭县达里巴乡四家子村59岁农民谭业君,从2000年起将每笔收支记录在册。[详细]
-
贵州凯里:昔日“卖柴村” 今日“果飘香”
“以前大家靠砍柴生活,现在规模化种植葡萄,销路特别好,4000斤葡萄20天就能卖光。”46岁的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大风洞乡杉树林村苗族村民韩泽锋说。[详细]
-
老谢的桃花缘:从贫困户到技术顾问
上坪镇新镇村55岁的谢捷明歪着身子,挑了个挂着水珠的大桃,用衣服蹭了毛,咬上一口,真爽甜。[详细]
-
告别“赊村” 闽南畲村展新颜
官畲村是福建省唯一以“畲”字命名的畲族民族村,居住着88户470名畲族乡亲。这里地处深山,耕地不足十分之一,交通不便。长期以来,官畲村都有着一个令人颇感苦涩的称号——“赊村”。[详细]
-
匠人亚历山大:让伊宁城的手风琴声永留存
新疆伊宁市距中哈边境不足100公里,居民超过50万人。城区纵横交错的道路间坐落着一片设计规整、拥有80年历史的六边形街区——六星街。[详细]
-
“彝族妈妈”陆学英
陆学英回忆说,1990年的一天,她在街上捡废品,看见一个身体瘦弱的小男孩,脸上布满灰尘,衣衫破烂,被一帮比他大的男孩围着欺负,任由他们拳打脚踢,这个男孩就是只有7岁的谷丽华。陆学英走上前去,几声怒吼,将那伙人驱散。[详细]
-
一位汉族母亲和她维吾尔族残奥冠军儿子的故事
1982年8月的一个夜晚,刚成家的丁朝霞,带着婆婆,去邻居家探望被捡拾回来的弃婴——那是一个维吾尔族小男婴,出生不足月,被包裹在破旧枕巾里,头上满是青疮,偶尔发出小猫般的啼哭声,已奄奄一息。[详细]
-
新疆“红老板”:一摞“白条”账记录下的民族团结情
不管认识不认识“红老板”,只要找上门来,打一张白条,按个手印,写上借款金额马上取钱,不需要利息,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还。周围各族乡亲都知道,有困难就找“红老板”,他一定会出手相助的。[详细]
-
宁夏喊叫水村“喊”来致富甜水
喊叫水村,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南部的一个偏远山村。这个沿用了数百年的村名,寄托着村民发自内心的渴盼:水。[详细]
-
铁路隧道里的夜行“啄木鸟”
记者日前跟随他们的脚步,走进沪汉蓉大通道最险峻的一段——宜万铁路线上五大高风险隧道之一的大支坪隧道,体验这群夜行“啄木鸟”平凡一天的工作。[详细]
-
“上网”种地让长寿村农民赚钱有方
山西省长寿村村民曹克勤把自家的13亩耕地流转给了农业合作社,然后开始为合作社打工,村里人纷纷开始效仿。“土地集中到合作社,再‘上网’给人分开种,这收益比自己种强多了。”曹克勤说。[详细]
-
山东蒙阴:“来料加工能挣钱,不误孩子和农田”
在山东省蒙阴县云蒙湖生态区皓敏缝纫加工厂车间里,30多名库区村的妇女正在这里为临沂批发市场赶制一批文具袋。[详细]
-
种桃夫妻的“桃花经”
春夏之交,记者来到贵州石阡县五德镇石阳村,满山遍野的翠绿桃树映入眼帘,青色的小果挂在枝头。李治国骑着摩托车,笑容灿烂,载着妻子刘远益在坡上转悠。[详细]
-
我国最北80后“夫妻档”乡村小学:坚守大山扎根边疆
这个只有百余户土房的村落里有一栋相对整齐的砖房,这里就是第20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忠雷和妻子于晶工作的北红小学,他们夫妻俩和15名学生、一间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排房,构成了这个小学的全部。[详细]
-
芦山灾区:一个小村庄的“生态经济学”
46岁的孙乾英是芦山地震灾区四川雅安市宝兴县雪山村村民,以前长期在外漂泊打工,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孩子无人照管。现在,这一切都变了。[详细]
-
“特色小镇”拓展小城镇建设新天地
昔日废旧的陶瓷品交易市场,如今变身中国版“格林尼治小镇”,成为吸引全球目光的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特色小镇,在浙江大地上点燃创业创新梦想的同时,也开启了中国小城镇建设的新天地。[详细]
-
青海:文化“进村入户” 助农牧区群众脱贫致富
夜幕初上,海拔2600米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曲库乎乡多哇村里透着凉意。村活动室院内,太阳能路灯一盏盏亮了起来,把院子里照得亮堂堂的。[详细]
-
农民虽上楼 庄稼活不愁——宁夏永宁县打造新型农村城镇中心
自从2014年底搬出平房,进入拆迁安置的单元楼,宁夏永宁县八渠中心村村民唐梅英感觉自己一家四口的生活一下子“洋气”起来了。[详细]
-
安徽计划以乡村旅游带动40万人口脱贫
记者从安徽省政府办公厅了解到,安徽省出台了《关于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计划到2020年,安徽全省建设300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每个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通过乡村旅游带动40万贫困人口脱贫。[详细]
-
“农科城”的种子开遍希望的田野
凭借强大的科研优势和示范带动,“农科城”繁育出的小麦、玉米、油菜、西瓜等良种正花开大江南北。[详细]
-
老工业基地吉林“东连西进”打通开发开放通道
家住长春的王俊成喜欢喝德国进口啤酒。今年春节,他在河南老家的超市发现,自己钟爱的德国原装某品牌啤酒每瓶零售价为人民币19.8元——比长春的8元整整高出一倍多。[详细]
-
"做一个好人,当一个好医生"——记92岁坐诊医生吴合
提问者是陕西省友谊医院免疫变态反应科专家、92岁的离休医生吴合,面对的是专程从甘肃陇南赶来西安看病的叫尹玲的病人。尹玲一一应答的同时有些诧异,患病两年来,她头一次与医生这么深入交流。[详细]
-
三代藏家“读书郎” 求学经历变化大
清晨,青藏高原的第一缕阳光,缓缓地洒在白雪皑皑的巴颜喀拉山脚下,家住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的68岁藏族老人周多,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详细]
-
湖南文化产业显现勃勃生机
记者近日在湖南采访时获悉,湖南文化产业展现盎然生机,2015年全省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达1714亿元,增速达13.2%,占GDP比重约5.9%,连续3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发展后劲十足。[详细]
-
新疆启动“千企帮千村”精准帮扶贫困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商业联合会、扶贫开发办公室日前共同启动“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引导千余家民营企业和商会组织发挥优势,结对帮扶千余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摘帽。[详细]
-
一个农民工和他的十项节水专利
22日是第24届“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就业”。对家住河北省邢台市的樊保山来说,这一主题具有特殊意义。[详细]
-
“臭大粪”又“吃香了”——黑龙江种粮大户备耕见闻
正值准备春耕之际,黑龙江省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洪亮没有急着买农药、储化肥,“这几年,咱种的是有机水稻,早就不用农药化肥了。”他拍着胸脯说。[详细]
-
欢歌笑语暖寒冬 新疆古老艺术焕发现代活力
“孩子上学不掏钱,购买农机有补贴,科技下乡帮种田……”在少数民族乐器手鼓、热瓦普、艾捷克的合奏下,悠扬的民族曲调在田间响起,64岁的歌者图热普·伊斯马伊力唱起了新词。[详细]
-
“小康路上迈大步”——西藏拉萨塔玛村的新年新愿
伴随着欢快的藏族歌曲,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跳起欢乐的“锅庄”(圆圈舞)。桌子上摆着“切玛”(五谷丰收斗)和“德嘎”(一种节日供品),以及各类食品、饮料和水果,人们互相献歌敬酒,祝福新年。[详细]
-
记者“新春走基层”感言:用脚步丈量深度 用作品显示温度
从1月下旬开始,新华社记者兵分多路,奔赴全国各地开展“新春走基层”采访报道活动。[详细]
-
借来的篮板众筹的球,这样的球赛能引来“洋外援”?
不大的篮球场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沿着山坡向上望去,房顶上、墙头上都是围观群众。这里是宁夏海原县贾塘乡堡台村举办的首届篮球运动会,除了放下农具的农民在场上挥汗拼抢外,三名黑皮肤“洋外援”连贯有力的扣篮和空中接力也不时引来村民欢呼呐喊。[详细]
-
养老·供读·创业——贵州山区农民工的新年“收支账”
对于西部劳务输出大省贵州的许多农民工兄弟来说,打工收入是全家一年中最大的一笔进账。如何用好每一分钱,他们都要精打细算:或建房养老或供子女上学或在家创业,确保“血汗钱”都花在“刀刃”上。[详细]
-
贵州安顺:棚改群众新屋话新年
居住条件的改善,73岁的孙秀英老人终于不用怕夜晚出门了。[详细]
-
宁夏银川:红红火火闹社火
19日,银川市滨河新区社火联赛元宵总决赛在银川市人民广场举行,决赛吸引了千余名市民前来观赛。[详细]
-
华山之巅的坚守——华山气象站春节见闻
春寒料峭,冬日里的西岳华山如同一幅厚重的水墨画,峭壁险峰之间蕴藏着别样的雄奇与秀丽。[详细]
-
宁夏盐池县一个贫困村支书的“三个梦想”
春寒料峭,宁夏吴忠市盐池县王乐井乡曾记畔村的土地仍被大雪覆盖,但53岁的村支书朱玉国已经开始谋划如何让全村2058人脱贫致富。[详细]
-
新一代农民工去留农村渐趋理性
返乡过节的部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这几日正忙活着返城。然而,在记者家乡河南省信阳市的部分农村,一些新一代农民工却逆流而动,选择留在老家。去留农村,这些农民工渐趋理性。[详细]
-
乡村治理大文章:小小垃圾筐还了故乡清洁貌
河流变窄、沟渠堵塞、垃圾围村不见了,今年返乡,映入眼帘的是水清渠畅、村整院洁,让人惊喜。[详细]
-
螺蛳壳里做茶场
西出贵州省都匀市区十余公里,有一座海拔1700多米的大山,人称螺蛳壳,这里延绵着数万亩的茶林,是都匀毛尖茶的核心产区。新春时节,螺蛳壳被白茫茫的浓雾笼罩,一垄垄、一片片翠绿的茶林在雾中若隐若现,犹如仙境。[详细]
-
一名畲族山民的新年“双喜”
大年初八的下午,武夷山脉西麓的蜿蜒山路上出现了难得一见的车队。[详细]
-
“职业农民”渐成中国乡村经济发展新力量
农历新年刚过,山东省邹平县农民刘正业就准备启动筹划近一年的土壤改良计划,这将让他承包的2000亩耕地亩均产量再提升20%左右。[详细]
-
节俭办“社火” 家乡民俗庆典不再盲目比拼排场
猴年新春,江西返乡农民工陈庆联真切感受到家乡传统民俗——“社火”庆典的变化:村民之间不再盲目攀比大摆宴席比拼排场,而是节俭办“社火”之风越来越浓。[详细]
-
“不能出现一点儿差错”——“动车保姆”的春运不眠夜
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全国铁路迎来返程客流高峰。[详细]
-
种啥、咋种、怎么卖?——农民新年的迷茫与渴盼
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价格下调后,农民种玉米的收入较上一年有所下降。春节期间,记者回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韩甸镇三姓村,体会到作为玉米主产区农民的迷茫与渴盼。[详细]
-
“鱼肥、水美、人富”——鄱阳湖渔民新年三愿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详细]
-
基层乡镇的新春“开门第一件事”
农历新年的鞭炮声渐远,新春的第一个工作日,基层乡镇的干部们已经开始了新的忙碌。[详细]
-
我的新年我的梦——三个西藏普通人的未来展望
每逢辞旧迎新之际,人们都会盘点过去,展望未来,希冀在新的一年有新的突破,实现新的梦想。[详细]
-
老站长的文明春运寄语:希望高铁时代文明一路同行!
买票难、候车难、出行难……2016年春运,随着高铁、动车等元素的加入,这些困扰人多年的烦心事逐渐缓解,关于文明出行的问题显得更为迫切。[详细]
-
回乡见闻:古都灯影看新貌
时值新春佳节,记者在家乡山西大同参观了“古都灯会”。置身修复后的古城墙上,这座历经汉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都城、辽金西京等2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在灯影中格外绚丽。[详细]
-
高原夫妻竞走教练:愿更多孩子走向世界
题:高原夫妻竞走教练:愿更多孩子走向世界 [详细]
-
农村年俗勾起“乡愁” 城里人前来寻“年味”
吃杀猪菜、打糍粑,赏龙灯……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让农村年味浓浓,吸引了许多城里人前来体验民俗、寻找“年味”。[详细]
-
"不喝多也能过好年"——新华社记者与村干部话大小事
春节期间,新华社记者返回山东、四川、福建、江苏等地的家乡,与村干部畅谈经济、社会、生态等话题,一个个带着泥土味的基层故事折射出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详细]
-
“七八万元的小汽车都看不上啦!”——听山东农家谈农村交通工具变化
董梦友的家位于黄河下游北岸的济南市济阳县曲堤镇董家村,他今年种了两个黄瓜大棚,年前每天卖600斤黄瓜,一斤4元左右。[详细]
-
喜庆·担当·信心——藏历新年再访“4·25”地震重灾区萨勒乡
9日是农历正月初二,也是藏历新年第一天。记者来到萨勒乡,看到这里的藏族群众正在热热闹闹欢度新年,干部职工坚守岗位履职尽责。希望和祝福,在雪山下的这片热土升腾。[详细]
-
交响乐送到家门口 农村人也能吹响萨克斯——黑龙江省鹤岗市基层文化建设见闻
正月里走亲戚、唠闲嗑是不少人过年的常规活动,家住黑龙江省鹤岗市新华镇永昌村的张凤仁却忙着练习萨克斯,为即将开始的乐团排练做准备。[详细]
-
基层干部过年忙些啥?
春节期间,山西基层干部状态如何?是“因节而懒”还是积极干事?记者随访了多名基层干部。[详细]
-
八百里边防线访穷亲
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三,记者跟随丹东市公安边防支队黄土坎边防派出所的官兵来到大孤山经济区黄土坎镇栾家村的万秉粉家中,为万大娘一家送去新春的祝福。[详细]
-
“煤亮子”们猴年的期盼
煤炭工人常年在黑暗的井下工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详细]
-
猴年新春:他们在湘西深山中坚守
“马上点炮了,安全员准备清理危石,出渣车就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山深处的黔张常高铁一级风险隧道——大坡隧道工地,项目总工程师龚敏正手持对讲机坐镇指挥。[详细]
-
“孝、和、学”:兴旺17口之家
新华社记者郭雅茹 在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有一个17口之家,以父母慈善、子孙孝顺、兄妹情浓、妯娌和睦而远近闻名。[详细]
-
从大碗喝酒到小碗饮茶——东北茶馆见闻
走进周波的茶叶店,柜台一侧是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品类的茶叶,福建岩茶、铁观音,西湖龙井,云南普洱,黄山毛峰,不一而足,另一侧则是各色茶壶和茶碗。[详细]
-
胶东“天鹅村”:人与自然的和谐新春
新春佳节,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人辞旧迎新的传统表达。[详细]
-
祈福国泰民安 五谷丰登——藏历新年首日拉萨信众朝佛忙
9日清晨,圣城拉萨的夜色还未褪去,29岁的拉萨姑娘德吉卓嘎早早起身梳洗,穿起华丽藏装,带上哈达、鲜花和酥油壶,与家人一起来到大昭寺礼佛,祈愿新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平安喜乐。[详细]
-
陈靖,一名乐于传递正能量的导游
陈靖对自己的游客明确表示,如果游客买得多他个人的提成也会相应多一些,但买与不买,完全凭游客自愿,绝不强制,也不会将不购物的游客与购物游客区别对待。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详细]
-
西藏吉隆:“指尖艺人”的藏历新年
村民们拿来的糌粑和酥油“排着队”摆放在桌子上,大家围站在周围,目不转睛地看旺堆演绎指尖艺术――“夏浦”。[详细]
-
新春高铁看中国变迁
父母住江西的东大门上饶市,岳父母家在江西最西边的萍乡市。回上饶过年,去萍乡拜年,每年春节,江西省会南昌市公务员王时兴都要在相隔近500公里的两座城市奔波。[详细]
-
从睡不安稳到很乐意过——一个20多年在“异乡过春节”者的自述
从1989年到2016年,重庆开县邓小明的春节几乎都是在广东过的,今年更是在除夕前从老家赶回广东过春节。[详细]
-
四川通江:旅游热让革命老区焕发青春
每次遇到考察团,四川空山乡的干部都会邀请客人欣赏一幅大型浮雕画。画面中央,身着西装的男士、背书包的女孩和穿着短裤的女子走向一个写着“中国空山”的牌楼。在他们脚下,敞篷车、轿车和SUV排成一行,开向同样的方向。[详细]
-
“爱人在哪,家就在哪”——边防警嫂新春帕米尔高原上陪丈夫“戍边”
大年初一,在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的帕米尔高原,边防官兵驻守国门,不能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但他们仍收获了满满的惊喜与幸福。[详细]
-
“咱老百姓有了新奔头儿!”——新华社记者回乡见闻
腊月二十八,记者回到山东省沾化县古城镇农村老家,耳闻目见的都是家乡的点滴变化:以前人挤人的年集不再挤,人们习惯网上购物;村内闲置多年的小学成了老人院,为这个小村子老龄化增添了新注脚;以前充斥农村院墙上的农药广告、计生口号,开始变成以孝道为主题家风家训。[详细]
-
藏族学生的特别除夕夜
次央和伟色卓玛目前就读于济南西藏中学初三年级五班,今年除夕,她们与来自济南育英中学初一年级十五班的薛畅“结对”成了好朋友。[详细]
-
劳动者的“除夕”
新华社记者 猴年春节,在万家团圆之际,来自江西、黑龙江、山东、福建等地的新华社记者,深入农村厂矿、走进医院社区,记录祖国的发展和进步,见证群众的幸福生活。[详细]
-
除夕夜坚守春运一线的父女、母子、夫妻“搭档”
设备的自动化也许不再需要扳道工,但这个特殊群体曾经的默默付出和坚守精神不会被人们忘记。[详细]
-
住得安心有奔头——福建宁德畲村新年新气象
在宁德市蕉城区飞鸾镇104国道边,78座浅黄色小洋楼井然有序矗立着,路边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流过,小区里近6米宽的水泥道路整洁干净,这里不是商品房住宅小区,而是飞鸾镇蒲岭造福工程安置点。[详细]
-
“铁路父子兵”:至亲相伴不言苦
除夕夜的新疆阿拉山口火车站,乘车的旅客寥寥无几,即便如此,客运员李娜也不敢放松,她既要在站台边做好巡视工作,引导旅客顺利乘车,又忍不住往比站台低得多的铁轨上张望着。[详细]
-
青岛市李沧区环卫公寓的第一个春节
2月8日中午,记者来到位于青岛市李沧区四流中路的环卫公寓,这座2015年10月26日启用的青岛市首个环卫公寓,今天迎来了第一个春节。[详细]
-
“我们的忙碌是为了大家过个放心年”——深圳口岸边检民警夫妻的除夕夜
“节假日往往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很少有同事能够回家过年。[详细]
-
春节,村里也闹“停车难”
如同城里车位越来越紧俏一样,如今农村也闹“停车难”了。[详细]
-
“摇晃”的年夜饭 坚毅的巡海人——除夕夜访三沙综合执法1号船
除夕团圆夜,永兴岛码头,一红一绿的航标灯闪烁明灭,海浪轻轻拍打着偎在岸边的三沙综合执法1号船,一场“特殊”的年夜饭正在船上热闹进行:20多名三沙市综合执法支队的队员围坐在餐厅里,船身不时轻晃,放置碗上的筷子也常常掉落。[详细]
-
肉菜丰足,有滋有味——贵州山区一家贫困户的年夜饭“菜单”
“马上就蒸熟了,孩子们别急。[详细]
-
那些可敬可爱的人——大年初一西藏坚守岗位人物群像速写
8日是农历大年初一,晨光熹微,雪域高原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苏醒,迎来新年第一天。[详细]
-
青海门源:地震纵侵扰,迎春喜洋洋
除夕终于到了,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尽情地享受团圆的“年味儿”。[详细]
-
时代之声——三代林业人棚改房里话心愿
新华社记者高楠、许畅、魏蒙 2015年4月1日,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采伐了68年的长白林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休养”契机。[详细]
-
一个瑶族移民村寨的新春期盼:告别茅屋住楼房,来年桔树再兴家
“100%的盘瑶移民村寨,全村种了1200亩砂糖桔,瑶民兴家全靠它。[详细]
-
奋战在一线的春节——特高压下送北京输电工程施工工地见闻
“爸爸,爸爸”,这是汪利君1岁多的女儿发来的微信语音,那时他正在北京市顺义区的锡林郭勒盟-北京东-山东1000千伏特高压下送北京输电工程施工工地上。[详细]
-
平时过年“忙采煤” 今年除夕“修设备”——记者下矿井见闻
新华社太原2月7日电题:平时过年“忙采煤” 今年除夕“修设备”——记者下矿井见闻 [详细]
-
四川眉山8000多户农村危房户搬进新居过大年
眉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肖巍说,眉山市去年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297户,累计投资5.5亿多元,并全部于去年底搬进了新居。[详细]
-
节俭过年味更浓——探营新疆边检站
春节前夕,在新疆公安边防总队巴克图边防检查站,坚守岗位的战士们以一种独特的节俭方式迎接新年,虽然与过去有些不同,但氛围依然浓厚,年味丝毫不减。[详细]
-
桐乡市农村文化礼堂飘出传统年味
喝上一碗甜腻的糍糖茶,一边的蒸桶里飘出糯米的清香;耳旁萦绕的是越剧细腻的唱腔……“这就有点年的味道了。[详细]
-
“我们在南沙为伟大祖国母亲祝福”
除夕上午,在南沙群岛的美济礁上,阳光灿烂、海风徐徐、椰树摇曳、三角梅盛开,驻礁官兵和工程建设者们正在把大红灯笼挂在房前,喜庆的春联贴上门框,包着团圆的饺子。[详细]
-
一个人的投递路——我国“北极邮局”邮递员王秀龙的除夕
推开邮局大门,一大早便传来阵阵除夕的爆竹声。[详细]
-
“老黄牛”书记王良成的“新春团圆饭”
王迪)“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一阵阵的鞭炮声后,利民村家家户户的“新春团圆饭”开始了。[详细]
-
国门上的春节:26个除夕夜24个不在家
26个除夕夜,24个不在家,在站上过节对高宝路这个工龄等同于新疆阿拉山口火车站站龄的老山口人来说不算啥,“铁路就是这样,要抹泪就别干这行。[详细]
-
除夕夜里话小康——新华社记者还乡亲历记
新华社福州2月7日电题:除夕夜里话小康——新华社记者还乡亲历记 [详细]
-
“买”出来的消费变迁
(小标题)从卖“土货”到买“洋货” 天津市宁河区潘庄镇50来岁的王树民今年过年尝了回鲜。[详细]
-
围炉夜话迎新春
新华社记者火红的灯笼挂起来,迎春的鞭炮响起来。[详细]
-
“巴不得总书记多留一分钟,决不辜负总书记期望”——江西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回访记
新华社南昌2月7日电题:“巴不得总书记多留一分钟,决不辜负总书记期望”——江西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回访记 [详细]
-
“4·25”西藏地震吉隆震区:帐篷“古突”夜 欢笑迎新年
新华社拉萨2月7日电题:“4·25”西藏地震吉隆震区:帐篷“古突”夜 欢笑迎新年 [详细]
-
“草根春晚”欢乐多
窗外寒风凛冽,院内热火朝天。[详细]
-
上海迪士尼:留守工人憧憬猴年开园好光景
农历春节将至,44岁的耿见锋每天下班都把沾满“迪士尼种植土”的双手洗得干干净净,不过因为忙碌,羽绒服和工作鞋还是难免会蹭到一些泥土。[详细]
-
玛丽娜的第五个中国年
金发碧眼,却说着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详细]
-
永兴岛上年味浓
” 超市对面,永兴自选生鲜商店刚刚开张营业,让在岛上过年的人购买肉类、蔬菜等生鲜食品更加便捷。[详细]
-
秦岭深山小屋里的灯又亮了
腊月二十九的上午,寒冷的西北风使秦岭深处的陕西省商洛市洛河两岸滴水成冰,洛南县保安镇东湾村孤寡老人詹福财心里却暖意洋洋的。[详细]
-
“交叉互查,异地监督”——随宁夏纪委节前明查暗访
抽调县区纪检监察干部上来督查厅局部门,抽调厅局纪检组下去督查县区。[详细]
-
青海“第一书记”们的春节日历
春节将至,外出之人归心似箭,家家户户盼望着儿女早日归家。[详细]
-
青藏高原“农二代”的“菜篮子”梦
平均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干燥,室外温度常常达到零下20摄氏度,看不到一丝绿意。[详细]
-
“年货班列”丰富塞北百姓餐桌
每天,满载节日物资的X405次货运班列在黑龙江省滨江站发车,向大兴安岭深处漠河方向开去,将春节物资运送到大山深处。[详细]
-
一个偏远山村缘何成为东北“网购第一村”
从位于吉林省东部的敦化市区向北出发,盘山公路九曲回环,一个多小时的颠簸让记者有些头晕目眩。记者此行的目的地是敦化市青沟子乡老屯村。这个村距离敦化市区70多公里,是敦化最偏远的农村。然而,这并没有妨碍老屯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购村”。[详细]
-
“带着海鲜回家,想学门手艺回城”——火车上听农民工韩春雷讲述他的喜与盼
从2月1日“小年”开始,大连火车站每天都增开一趟发往黑龙江佳木斯的“回家专列”。[详细]
-
重访广西“最穷村”:茅草房不见了 “打工楼”扮靓山村
“要赶紧弄了,否则过年客人来了还是灰头土脸不像样子。[详细]
-
打工青年返乡创业:想脱贫,想有个家
在离家打工14年后,米亚东回到了老家——甘肃省会宁县中川镇中川村米峡社,一个黄土高原上的普通贫困村庄。[详细]
-
小县城里的俄罗斯紫皮糖与西班牙红酒——义乌国际商贸城“洋年货”抢购热潮见闻
“吃了紫皮糖,三步就回头。”浓眉大眼的年轻人邹伟在熙熙攘攘的洋什铺里,一脸自信地说。这家专卖“洋货”的洋什铺位于义乌国际商贸城五期进口馆联合保税区,邹伟是这家“洋”商品直销中心的店长。[详细]
-
探访“动车之家”:越“夜”越繁忙
汽车跑了一定里程,就要进行检修和保养,动车也不例外。眼下正值春运高峰,记者来到广西规模最大的动车所——南宁动车所,目睹了工作人员每天给动车“擦身、洗澡、修脚、体检”的过程,他们用辛勤的付出保障着成千上万旅客的旅途舒适与安全。[详细]
-
朱春财:南昌外来农民的“大当家”
朱春财是南昌市丁公路街道外来务工委员会主席。这位普普通通的外来农民工,多年来热心为工友们服务,成为南昌市外来农民工信任的“大当家”。[详细]
-
农产品网络销售激活中西部农村青年创业热情
“这是我们上个月刚刚设计开发的农产品礼盒,短短1个月已经通过微信商城卖出9600盒,营业额超过100万元。[详细]
-
温暖日常有 不仅过年前——走进长春最大保障性住房小区
记者走进马长林家的时候,他听障的妻子正准备午餐做苞米面窝头。[详细]
-
满族剪纸传承人蔡景珍和她的俄罗斯“粉丝”
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被称为“小年”。由此开始,也拉开了中国春节的序幕,而贴窗花则是中国满族过小年的标配习俗。[详细]
-
记者来信:让年味不减、幸福不变
另一方面人们又拼命地怀念最传统、最乡土的过节方式。人们不禁疑问:年俗在移风易俗中,如何才能让年味不淡、幸福不变?[详细]
-
李峻屹:把爱播撒在旅客回家的路上
“2016年元月30日 晴 今天白班,车站值班期间看到站前广场上有一位老人行动不便……我和队员立即调来了轮椅,一起护送老人走无障碍通道,并把她送上列车。” 在呼和浩特火车站“峻屹爱心服务队”队长李峻屹的[详细]
-
我与小康梦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7000多万贫困群众能否如期脱贫,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弦。在2016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走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探访当地近年来的变化,倾听贫困群众的小康梦想。[详细]
-
拼车回家成中国人春运新选择
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中国人在“一票难求”的春运期间又多了一个新选择——拼车回家。[详细]
-
南宁火车站里的“小语种”志愿服务队
这是冬日发生在广西南宁火车东站的温馨一幕。女大学生泰语志愿者唐婷用泰语向泰国政府机构旅行团一行提供志愿服务。[详细]
-
陕西居民新年愿望调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排首位
新年伊始,陕西省统计局开展了“2016年陕西省万户居民新年新愿望”大型社情民意调查,在全省拨打了万余个家庭电话,收集全省人民群众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详细]
-
十年——一位“动姐”的铁路人生
作为直接面对旅客的铁路人员,“动姐”的工作看起来技术含量不高,但极考验应变和处理能力。“车上突发疾病、人员走散、物品遗失等各种突发情况都可能发生。”张文静说,“事无巨细,我们有责任让旅客平安、方便、温馨抵达目的地。”[详细]
-
山西民间艺人用“中国红”巧扮猴年春节
十二生肖,今岁轮到猴当家。山西剪纸艺人乔明娥早早推出了她的得意之作“金猴送福”:大红背景下,孙悟空双腿一伸一曲悠闲地坐在开满桃花的桃枝上,单手奉上一个福字,嘴角上扬,面带微笑,十分顽皮喜庆。[详细]
-
特写:小站来了大学生
倚山面江,人迹罕至。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南昌铁路局福州车务段水口站是(横)峰福(州)线上的一座五等小站。作为车辆避让站,它籍籍无名,如同一颗螺丝钉默默地保障着铁路运输安全。[详细]
-
走进中国“最冷”村庄体验原味林区生活
睡东北大炕、喝林区小烧酒、尝绿色农家菜……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的“冷极村”感受原汁原味的林区生活后,来自广东的游客吴锦平赞不绝口:“这是一次奇妙的旅程,我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越冷越热情。”[详细]
-
福州最大货运中转站调度员的春运
连挂、摘解、提钩……南昌铁路局福州车务段杜坞车站的调车长宋和明熟练地贴在车身上完成了一系列动作。从8时40分到11时30分,6辆运输浓硫酸的车厢从11辆车厢中分解开,运送到货场。[详细]
-
中国地方推出精准措施开展水污染治理
在中国中部的安徽省,作为中国五大淡水湖巢湖主要入湖河流的南淝河,其水质长期难以好转,上游两大水库使得生态基流大幅减少是主要原因之一。[详细]
-
走基层 听民声:红色小镇照金的体育产业脱贫路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这个曾孕育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小镇,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近年来旅游开发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当地正逐渐改变革命老区贫穷落后的面貌。一座滑雪场的建立,以及16日在这里举行的陕西省第二届滑雪大会,更让老区群众的脱贫梦想添上一抹闪亮的银白色。[详细]
-
吉林威虎岭林场:林下经济促转型 冰雪旅游不“猫冬”
日前,记者在吉林省黄泥河林业局威虎岭林场见到了这有趣的场景。依托林下资源搞起来的森林猪养殖正是这个林场“停伐”后转型发展的接续产业之一。[详细]
-
“天下粮仓”多了19个文体广场
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的吉林省县级小城榆树市,是全国产粮第一大县,享有“天下粮仓”美誉。秋收渐至,榆树市大岭镇的6万余名农民们不仅在为收割玉米摩拳擦掌,还在享受着文体广场带来的健身乐趣。[详细]
-
十万大山里的瑶乡“脱贫梦”
一排排统一规划的种植网架上,均匀地铺着一层松树皮,正在生长的铁皮石斛一簇簇点缀其上。虽已进入深秋,但走进瑶族村民邓玉付的铁皮石斛种植大棚,呈现在记者眼前的却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详细]
-
一个贫困村的众筹扶贫实践
52岁的张保俊一家四口人,包括一位80岁的老人和一个上大学的儿子,自己在十年前因为治疗肾病欠下30万元外债,至今还有数千元没有还清。因为得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这些年家里只靠妻子种地和低保有点收入。[详细]
-
贵州:"3个15万"撬动微企发展"支点"
贵州省惠水县太阳乡和平村村民李坤学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科学家”,只有初中学历的他,怀揣创业梦长期从事水晶、宝石加工设备研发,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详细]
-
奥数早落伍了,还是带孩子“飙车”吧
发动机轰鸣震耳,赛车极速前行,越野车飞跃斜坡,围观的孩子和家长们发出惊叹……别担心,这不是真车,而是在厦门三圈模型科技体验基地进行的2015全国车辆模型锦标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