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3/ 26 11:18:37
来源:新华网

“板上发电 板下种菜”,这里的农民有了发展“新门道”

字体:

  新华社银川3月25日电(记者于瑶、苏醒、刘海)宁夏地处西北内陆,晴天天数多、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高,具有得天独厚的新能源储备优势,是全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在华为智能光伏技术等数字信息技术加持下,宁夏光伏产业实现了高效发电、智能运维。

  逐光而动,科技为荒漠披蓝装

  极目远眺,银川黄河东岸的这块荒滩就像蓝色的海洋,一块块光伏板像鱼鳞一样整齐排列,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将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电能。一块块光伏板下,修剪整齐的枸杞即将冒出嫩芽,构成一副别样的图景。

  这里是全球最大单体农光互补电站——宁夏宝丰农光一体光伏电站。“上面发电,下面种枸杞,共享阳光,一地两用。”宁夏宝丰集团工作人员说,这种“农光互补”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模式,让戈壁滩变了模样。

  宁夏宝丰农光一体光伏电站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海 摄

  目前,这座光伏电站全部采用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运用国际领先的带倾角平单轴自动跟踪技术,使光伏板如同向日葵一样逐光而动,最大限度吸收太阳能,较传统光伏电站发电效率大幅提高。数据显示,宝丰农光一体化产业基地已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4.7万吨。

  能达到如此效果,得益于这座光伏电站安装了“最强大脑”——逆变器。它是将光伏板产生的直流高压电转化成交流电的核心设备。

  光伏电站的“最强大脑”——逆变器。新华社记者 刘海 摄

  “传统逆变器是哑设备,出现故障无法‘自我表达’,而我们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把逆变器从哑设备变成了电站子阵的大脑。”华为智能光伏技术专家严剑锋说,华为智能组串式逆变器可以将电站运行情况传到云端,再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算法,做出精准诊断与指导,使电站实现可传、可感、可知、可用。

  这样一来,运维人员坐在办公室即可看到每一组串光伏板的发电情况,精准定位从而排除故障,极大提高了运维效率。

  向阳而兴,移民有了“阳光存折”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黄河水滋养着20多万来自山区的移民。不曾想,光伏产业的发展又让这里的移民手中多了一张“阳光存折”。

  弘德村有1707户移民,搬迁之初,这个村是个典型的“空壳村”。在村支书任军看来,要想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根本上还得有好产业。从2015年开始,弘德村引进企业,将光伏发电与温室农业结合,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种菜”的农光互补模式。

  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海 摄

  “我们以每亩每年530元的价格把土地流转给企业,村民和村集体获得可观的流转费。”任军说,户均增加年收入近千元,村集体每年仅这一项可收入40万元,村里还与企业约定流转费每5年递增10%。

  这样的合作,让弘德村移民喜出望外,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大棚里种韭菜、芹菜、萝卜、辣椒等,村里有100多人在大棚里打工,日工资超过100元。”任军说。

  看到了光伏带来的红利,弘德村又先后利用扶贫资金建设了两座光伏扶贫电站,每年又可增加发电收入40余万元。2020年,弘德村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00万元,其中80%来自光伏产业,稳稳地握住一张“阳光存折”。

  如今,红寺堡区共有7个联村光伏扶贫电站,惠及64个行政村,2020年这些电站总发电量超3277万千瓦时,收益超过2000万元,全部分给村集体,用于小型公益性事业建设及开发公益性岗位。

  往日靠天吃饭、严重依赖雨养农业的西海固移民,如今逐水而居、向阳而兴,在光伏产业与智能技术的助力下,将大自然的馈赠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收益。

  光动未来,光储融合助力减排

  新能源不仅要建起来,还要把新能源装机转换成可再生能源电力,才能真正实现减排。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光伏+储能”产业可以大有作为。光储结合是未来发展趋势,而数字化技术将成为重要推动力。

  为推动宁夏清洁能源产业一体化配套发展,近期,宁夏发布的相关文件提出,将依托宁夏清洁能源聚集优势,建设“新能源+储能”示范应用项目,并在全区推广应用。

  宁夏宝丰农光一体光伏电站一角。(受访者供图)

  “目前,我国新能源发展空间还很大,支持‘光伏+储能’普及应用,对扩大清洁能源消费意义重大。”严剑锋说。

【纠错】 【责任编辑:吕爱玲 】
阅读下一篇:
010030101430000000000000011199301211084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