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前,天津滨海新区填海造陆的一片滩涂之上,几台大型机械孤零零地停放着,海风呼啸而来,吹着临时搭建的板房哗哗作响。板房内,一位身着蓝色牛仔工装、身材清瘦的年轻人正举着图纸与身边的人滔滔不绝地讨论着。这位年轻人名叫李志强,他们正在谋划的是中国第一座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电站的建设。多年后,当初的蓝图已变为现实,IGCC电站在这里拔地而起,并连续运行3918个小时,成功打破了世界纪录。回望来时路,李志强感慨道:“能够参与建成‘中国第一’的绿色燃煤电站,将青春奉献给它,我感到无比自豪!”
“何必从头干起呢?”
李志强的父亲是一位党员老兵,母亲受到党的培养,从一个没学可上的孩子成为了一名知识分子。从小受家庭的影响,“行得正、坐得端,爱党爱国为人民”像基因一样融进了他的身体里。
报考大学时,面对当时电力紧缺局面和人才瓶颈,他决定报考当时的武汉水利水电大学。随着学习的深入,他愈发感到中国在电力方面与国外存在的巨大差距。“外国能的,我们为什么不能?”这一疑问总是在他心中出现,也点燃了他“电力报国”的梦想。毕业后,他北上天津,成为了华能杨柳青热电厂的一名电力工作者。在这里,他亲眼看到了身边的老师傅、老党员站在电力运行与技术攻关的最前线,吃苦在前、率先垂范。从那时起,李志强的心中便坚定了一个信念:要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1998年,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干事创业的劲头也更足了。“那时,最难最累的活儿,小李总是第一个冲在前,不管是爬锅炉还是下井盖,他都是最勤奋最能吃苦的。”电厂老党员段德利回忆道。2004年5月27日,他终于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2007年,华能筹建中国第一座IGCC电站的消息传到了李志强的耳中。“IGCC是目前国际上被验证的、能够工业化的最洁净高效的燃煤发电技术,还可以与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相结合,这就是绿色煤电的先进代表啊!”他心动了。
从零开始,这个中国第一、全球第六的IGCC工程在中国到底能不能干成?怎么干?这些都是未知数。
领导和同事都劝他:“现在你已经是公司骨干了,发展前景很好,何必再去IGCC从头干起呢?”家里人也对他的想法提出异议:“去干这个新项目又难又累,万一干不成可咋办?”面对同事的劝告、家人的顾虑,他态度坚决:我要竭尽所能,建成中国第一座IGCC电站,为中国的煤电蹚出一条新路来。
“还能坚持下去吗?”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要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作为IGCC的建设者,李志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化工和电力行业标准的冲突问题。
IGCC是电力与化工产业相融合的新项目,二者标准的不统一直接导致了基建无从下手。面对陌生的化工行业标准,李志强与同事们开始了日夜学习与研究,啃下的标准书籍堆满了整间屋子。与此同时,他带领团队不断前往宁波设计院与西北电力设计院,协调项目内容,推进标准的统一工作。
“去了多少趟设计院,坐了多少次火车,我记不得了,就感觉每天不是在车站,就是在去车站的路上。”李志强说。
日夜奋战在海边简易的工作板房里,冬天漏风、夏天漏雨,条件极其艰苦,随时随地而来的新问题让李志强和团队措手不及。很多个通宵达旦的夜里,李志强也问自己:“还能坚持下去吗?”看着眼前空荡的滩涂,他想象着这里未来将耸立起一座现代化电站。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外国行的,我们中国也一定行!”
2011年1月24日,IGCC电站即将迎来厂用电受电。这时候,一个坏消息从调试单位传来:电站启备变部分控制电缆设计有遗漏,调试进程无法进行。这意味着如果解决不了设计、施工和调试的问题,原定于4天后开始的厂用电受电将无法进行,工程进度延后造成的损失将难以估量。
接到消息后,李志强立刻披上军大衣赶往现场。冬夜里的寒风吹在脸上如刀割一般,他一边奔跑一边不停地打着电话,安排施工单位紧急到位,如何不耽误工期和进度是他最大的焦虑。
经过彻夜的沟通讨论,凌晨5点左右,解决方案被最终敲定,施工人员随即进场开始施工,工地瞬间亮如白昼。零下十几度的气温下,李志强拿着对讲机,在现场指挥施工人员爬上十几米高的脚手架上重新搭设电缆。接下来的几天,他不眠不休,一直坚守在现场,终于完成了电缆施工调试工作,抢在预定日期之前完成了任务。
2012年11月6日,电站正式投产。当气化炉点火成功的那一刻,李志强心中百感交集,他形容那一刻犹如看见自己的孩子出生一般兴奋。他与同事们紧紧握手,大家都没有说话,可每个人的眼眶却已湿润。
“未来该怎么走?”
2016年7月10日,中国首套燃烧前二氧化碳捕集装置在天津IGCC投运,这是继中国成功建设第一座IGCC之后又一重大技术突破。
“二氧化碳捕集装置能够实现减碳零碳和制氢,将是中国绿色燃煤电站发展的新思路,正对了中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李志强知道,新的机遇又来了。
在员工技能培训会上,李志强对公司员工们说:“我们必须要牢牢把握能源转型的新机遇,用智慧和技术探索发展新路径,成为实现‘双碳’目标道路上的先行者”。
眼下,李志强正在抓紧推进IGCC自动化改造工作,仅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超过30项自动化改造措施,他认为,提高机组自动化率就是提高效率,就是提升自身竞争力,这样才能为下一步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主动组织与清能院等单位开展联合研究,针对如何优化利用二氧化碳捕集装置、提高减碳效率进行全方位探索,并通过与油田、化工厂等单位合作,研究二氧化碳高效利用新途径。(李荣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