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内容改革的逻辑(三):注重思维的可视化、过程化与规范化考查

2024-11-07 15:29:25 来源: 新华出版社

    编者按:近日,2025年度高考蓝皮书《高考研究报告(2025)》由新华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是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第三方独立学术研究成果,自2019年以来已连续出版7版,研究成果获广大读者认可。鉴于近两年市面上出现的假借“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中国高考报告系列丛书”之名误导读者、以假乱真的现象愈演愈烈,本书编委会决定以变应乱,自2025版起,《中国高考报告》更名为《高考研究报告》。2025版高考蓝皮书系列丛书聚焦高考关键能力,内容全面升级,由新华出版社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于近期出版发行,包括《高考研究报告(2025)》《高考评价体系解读(2025)》《高考政策与命题解读(2025)》《高考关键能力解析(202599种图书)》《高考关键能力专项练ABC202599种图书)》共计21种图书。请广大校长和师生注意甄别,认准新华出版社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避免因误购、误用造成研究、学习效率损失。以下内容摘自高考蓝皮书《高考研究报告(2025)》。

    思维品质成为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一个高频词。思维品质是指思维能力的特点及其表现水平。人们在思维活动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及差异,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批判性以及思维的创造性等。对高中教育而言,思维品质指学生在正确价值观指导下,调动、整合、运用所学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可迁移的思维特点及层级水平,是激发个体好奇心、想象力、塑造创新人格所必须具备的基础。

    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命题就是要加大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通过优化试卷结构、丰富呈现方式、创新设问角度,拓展思维考查的空间,强化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考查,引导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深入探索的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如何有效提高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当前高中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很多一线师生面临的难题。思维品质很多时候被认为是一个抽象概念,较难操作化和实践化,在一线教学实践和学习训练中无法落地。思维品质不是一种神秘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思维能力是可认识、可把握、可训练、可评估的实实在在之物。将思维打开、让思维看得见,是我们进行规范思维训练的前提。因此,要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要认识到思维可视化、过程化和规范化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培养可迁移的思维能力,通过“解剖一道/几道题”实现“解决一类题”。

    第一,思维可视化。“思维可视化”是指要将思维或能力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只有被看见,才能被测量,也才能被有效训练。这首先要求我们打破思维的模糊性,将思维能力进行清晰的分类和界定,如五大关键能力,就是思维可视化的一种具体操作。将关键能力清晰地界定为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当然,特定学科要结合学科属性和特征对其关键能力进行界定,如语文关键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批判性思维等,数学关键能力包括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逻辑、数学建模、批判性思维等。其次,思维可视化要求让思维的过程和形式能够看得见,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推理过程呈现、关键步骤分析、核心构成要素等方式,让思维的过程和形式都清晰地呈现出来。思维可视化对培养和训练我们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尤为重要。

    第二,思维过程化。“思维过程化”是指要对思维或关键能力进行分解,尤其是要对它的过程进行分解,严格界定每一个思维或关键能力的过程形式、关键方法以及构成要素,让思维成为一种可认识、可学习、可操作的实在之物。思维过程化要求我们规范、准确、有效地解释和呈现试题解答的过程要素和思维要点,包括要素、结构、步骤和结果等方面。思维过程化是一种典型的系统思维和科学思维,它要求我们与人类思维的交叉、模糊以及混沌等做切割,强调思维的清晰、准确和稳定。例如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一般可分解为关键信息定位、关键信息概括与提取、信息逻辑关系连接、信息转换以及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又如数学建模能力一般可分解为提出问题、提出假设、确定变量、选择模型以及模型求解与评估等思维过程。思维过程化是思维可视化的前提,只有将思维过程进行有效的分解和界定,思维可视化才成为可能。

    第三,思维规范化。“思维规范化”是指我们的思维或能力必须是专业、正确和准确的。每个人都会思维,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会正确、规范地思维。人类思维中充斥着各种逻辑谬误、非理性、偏执和错误,规范、准确的思维是需要经由严格系统的训练才可达成的。比如,我们很多人在做逻辑推理和论证分析时,根本分不清演绎推理直言三段论的基本构成、逻辑形式与逻辑规则(如大前提、小前提、推论、大项、中项、小项以及各自的位置等),也无法辨识直言三段论中的逻辑谬误,完全是凭经验凭感觉望文生义式套用“大前提、小前提、推论”等概念术语,势必带来逻辑混乱的推理与漏洞百出的结论。我们无法想象不具备规范、专业的逻辑基础知识(如演绎逻辑的直言三段论的式与格、选言三段论、假言三段论、构造性两难等,归纳逻辑的简单枚举法、统计归纳法、科学归纳法、类比法、穆勒法等,论证的识别、论证的结构、论证的构建、形式逻辑谬误、非形式逻辑谬误、证据的真伪、证据的评估与选择等),而单凭经验或朴素的认知能够写出高质量的逻辑推理论证分析出来。又比如,在进行批判性思维分析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指向与实质要素。以“揭示隐含前提”为例,隐含前提一定是那些对解题具有直接影响且不能从题干中直接得出的前提或假设,这些被隐含前提往往构成了解题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如直言三段论中的大前提或小前提),我们很多的分析就是套用一下“揭示隐含前提”这个帽子,既没有真正有效地揭示出关键的前提,更不知道揭示出的这个“前提”有什么用。再比如,在进行科学探究或思维建模时,我们很多时候也只是在套用科学探究或思维建模的帽子,没有对科学探究或建模的过程与要素等进行准确、清晰的界定和剖析。科学探究包括提出具体的科学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获取和处理关键信息、设计相关实验方案与确立关键变量、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等环节,这些重要环节或过程的分析都必须具体、准确、专业。以上这些都是思维不规范的具体体现,这种不规范的思维是思维品质低劣的典型表现,它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背道而驰,同时,这种不规范的思维也无法有效地应对新高考。思维规范化要经过系统、专业、持续的训练过程,我们必须在高考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加强关键能力如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的规范性训练。

    从现有的高考命题来看,体现思维品质的思维可视化、思维过程化和思维规范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强调和重视。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只有通过规范的方法讲解、真题示例以及进行相应的专项训练,思维过程化、可视化和规范化才有可能取得显著的成效。与此同时,我们要重视思维能力或思维品质的可迁移性。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不同于静态的知识,它具有可迁移性,也即同一样能力或思维能够迁移到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情境或不同的时空,比如一个人一旦养成了严格的逻辑思维习惯和推理论证能力,那么他就能游刃有余地应对语文或数学或历史等学科的逻辑推理及论证类题目。概而言之,思维可视化、思维过程化、思维规范化是提高思维品质、训练关键能力、提升学科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一线师生高效应对新高考的必由之路。

  

《高考研究报告(2025)》

徐尚昆 杨汝岱 郝保伟 执行主编

ISBN978-7-5166-7536-6

新华出版社 20249

定价:1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