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底,为发挥科技创新关键作用,聚焦科技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由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发起,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专项基金公益支持,125家成员单位共同参与推动的公益项目——“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公益行动”正式启动。
该项目始终以搭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化公益合作平台为总目标,依托联合体成员单位优势资源,充分整合社会力量,紧密围绕受助地区群众最关心的生产、生活、教育发展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开展系列科普活动,上万人次受益,打造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示范模版。
一县一策 切实提升乡亲们的幸福感
当前,我国已完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阶段性任务,为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积累条件,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公益行动”项目组在实施前期,通过座谈、走访、电话调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了大量调研工作,结合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遴选出陕西省周至县、旬阳市、子洲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河南范县5个对科技帮扶,科普需求强烈的地区作为项目首批试点县进行精准帮扶行动,打造“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公益行动”项目示范村,让当地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通过分析讨论,按照“一县一策”制定农业、健康和科学教育具体执行方案,精准助力乡村振兴。在农业科技服务方面,以中国农学会为代表的项目实施单位因地制宜,通过“田间课堂”“农业大讲堂”等不同形式的科普活动在试点县开展了153次乡村产业发展咨询指导活动,4万余人直接受益。同时,为每个项目地区配备 20 名农技人员,长期驻扎当地提供生产经营知识、先进管理理念等培训,并积极组织当地行政村干部、农技站站长、高素质农民等外出集中培训以及到先进标杆企业交流、培训,通过促产能、增收入的方式切实提高乡亲们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打造品牌 发掘科技赋能乡村建设新思路
除资源外,项目设计和实施始终强调科技科普助力作用,成为其他地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典范,为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奉献力量。
在丰富的项目内容中,科技教育一直是帮扶的重点。中国科教工作者协会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宁夏海原县第五小学和第四中学、河南濮阳市范县陈庄镇中学等8所学校,以人工智能、机器人、航空航天、创客等为主题,建设了“科创筑梦乡村科教服务站”,为当地农村中小学生提供多样科技教育资源包,开展众多配套主题科普活动,有效提升乡村教育水平,充分发掘了科技赋能农村地区科学教育建设的新思路。中国电子学会针对乡村科技教师人员不足的问题,发挥自身优势,为项目县中小学开发、修订相关课程、器材、教学过程等标准;召开标准宣贯会议,依据标准组织示范课堂活动,形成线上线下培训观摩联动,培育更多的本地科技人才队伍。
项目充分发挥全国科协连接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组织体系,以及125家联合体成员单位在各领域的优势,已组织开展的乡村科技教师培训和研修活动受益师生3.1万人次,乡村中小学信息课程普及活动受益师生2.1万人次。在探索科技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发展模式下,提升农村科教水平,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搭建多维数据库 建立长效机制深化发展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公益行动”项目自启动以来,建立了信息库和专家库,搭建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平台,帮扶对象与项目实施单位的联络平台,为积极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项目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激活全国范围乡村建设的活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区域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医疗资源分配差异明显等问题,运用数字医疗手段借助远程通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以有效提升诊疗效率。中华医学会依托自身优质医疗资源,定期邀请名医进基层,聚焦生殖与遗传、妇科、产科、心血管、内分泌等重点领域,为基层患者的健康提供关怀帮助,同时利用线上直播技术,尽可能扩大医疗服务覆盖面积。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开展的百姓健康咨询科普活动受益近5000人,专家义诊活动服务约8000人,捐赠健康资源包2000套,有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项目落地一年来,“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公益行动”依托联合单位在人才、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在项目试点地区开展、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性帮扶活动和措施,切实为当地群众做好服务,提升乡民幸福感,也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起到模范作用。
据了解,目前项目已从试点的5个项目县扩展到24个项目县。未来,“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公益行动”还将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扩大项目规模,在强调精准、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激发乘数效应,提高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
文:邹采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