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草原的生态蜕变-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11/20 11:07:09
来源:新华网

甘南草原的生态蜕变

字体:

在辽阔的甘南草原上,牛羊点点,帐篷上炊烟袅袅,马背上牧歌飘扬。无边的绿色连接着山脉,蜿蜒的溪流贯穿其中,天上的雄鹰低空盘旋……“快来这边,这里的景色更美!”一群兴奋的游客在原野上说说笑笑。但这些游客或许并不知道,他们面前的甘南草原曾饱经沧桑,这是它蜕变后的美丽模样。

斑头雁在尕海湿地的水面上游弋

甘南是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和长江重要支流发源地,是国家重要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境内有天然草场4084.9万亩,约占总土地面积的70%,是甘肃省最大的高寒草甸分布区。甘南草原也是河曲马、黑颈鹤、白天鹅、梅花鹿栖息的乐土。尕海湖,像一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其中,夏秋时节,这里草长莺飞、野花烂漫、蝶飞蜂舞,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甘肃草原美,八分在甘南”是对这里最生动的概括。

草原作为甘南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态资源,是关乎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关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绿色屏障。重要的地理位置,让甘南州必须啃下治理沙化这块硬骨头。2019年以来,甘南州累计完成投资9.7亿元,实施了退牧还草、沙化草原综合治理、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等重点项目,累计建设休牧和划区轮牧围栏81万亩,开展人工种草38.4万亩,实施退化草地改良修复168万亩、黑土滩治理128.7万亩、毒害草治理30万亩,草原生态环境有效改善。甘南州持续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对重度沙化草原采取“机械沙障固沙 + 植灌 +人工种草+封育”模式,对中度沙化草原采取“封育+人工补播 (补植)”模式,对轻度沙化草原采取禁牧封育模式,对潜在沙化草原采取轮封轮牧模式,分区域、分阶段梯次推进修复治理,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做到沙化治理全覆盖、植灌播绿无盲点。积极开发应用生态造林模型和相关配套技术,规模化发展甘南黄河上游“一干两支”沿岸生态脆弱区防护林,提高林地蓄水保土能力及防护效应。充分运用信息、遥感和物联网等技术,建设草原、森林、湿地等各类自然资源信息采集、存储、分析系统,提升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

同时,科技保护手段也日新月异,从最初人工捕鼠、徒步巡逻,到现在设备传回画面数据、无人机监测拍摄,“保护草原一直在路上”。

经过甘南人的艰苦付出,甘南草原旧貌换新颜。甘南草原如今的良好生态也吸引了众多的野生动物。尕海湖上成群的野鸭嬉戏打闹,不时还有几只从游人头上飞过。2020到2021年间,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曾两度拍摄到濒危野生动物雪豹画面,国宝羚牛也首次现身碌曲县,甘南高原上狼、鹿、羚、麝等野生动物较以往明显增多,黑鹳、天鹅、黑颈鹤等珍稀鸟禽数量猛增。

审核专家:杨汝荣 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科协科普部

新华网

联合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孙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