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东北地区,东北虎曾经“众山皆有之”。20世纪50年代,由于森林采伐过度,食物链中断,被称为“虎中之王”的野生东北虎在东北逐渐消失。2021年,中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正式成立,通过持续保护和系统修复,在这片占地约1.41万平方公里的密林里,东北虎豹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著增加。从“销声匿迹”到“王者归来”,野生东北虎种群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科学家为什么将研究与保护的目光投向东北虎?野生东北虎保护如何创造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奇迹?“流动的地球”科学课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主任冯利民走进复旦附中,为青少年介绍中国虎豹保护和研究。
在课堂上,冯利民从中国传统文化讲起,他介绍,在民俗中,人们以虎为原型缝制虎头鞋、虎头帽。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从古至今曾分布有现代9个虎亚种中的5个。目前在中国唯一有野生虎种群分布的地方,即现在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所在区域。
作为中国野生动物研究者和保护者,冯利民讲述了像他一样的“守虎人们”,在野生东北虎保护中的不懈努力和探索的过程。他表示,我国开始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从生态系统水平恢复野生虎种群和栖息地,运用现代技术和科学方法保护老虎,让“王者归来”。
为能更好地保护及监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北京师范大学主持研发了“天地空一体化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管理系统”,实现了野外东北虎豹视频的实时回传,这种全新的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模式,可更好助力国家公园建设。在课堂上,冯利民向同学们介绍了集成现代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天地空一体化”系统,引发现场青少年们的热烈讨论,极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
500名青少年通过本次科学课,不仅学到了东北虎豹为代表的全球濒危动物科学知识,还深刻理解了中国生态文明观如何在国家公园体系建设中得以生动实践的。冯利民希望青少年们在未来可以投入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研究中,成为国家公园建设和发展的后备人才力量。
本次活动由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新华网共同策划,新华网科普事业部、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共同作为支持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