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考古博物馆惊艳亮相 五千多件文物讲述考古奥秘-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5/24 08:45:3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陕西考古博物馆惊艳亮相 五千多件文物讲述考古奥秘

字体:

蒲城县洞耳村元代壁画墓八边形穹顶。来源:西安发布

  在众多考古爱好者的期盼中,陕西省历时10年精心筹建的陕西考古博物馆于4月底试行开放。博物馆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南依秦岭,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设计。馆舍建筑为唐代风格、园林化设计,与秦岭生态区融为一体。

  作为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该馆将文物与出土背景结合,以考古的视角解读遗址,勾勒出中国考古和陕西考古的发展脉络,展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总体特征,让公众走近考古、了解考古,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隋代苏统师墓出土的白瓷杯。赵海晨摄

  亮点纷呈 

  90%以上文物首次展出

  陕西考古博物馆室内展陈面积5800平方米,室外展陈区域1万平方米,涉及项目138个,共展出文物4218组5215件。

  博物馆常设展览以“考古圣地 华章陕西”为主题,分为“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4个篇章。临时展厅主要用于展示最新重大考古发现和专题研究成果。室外有田野考古主题展示区、历代砖砌展示区、陶瓷石刻文物展示区等。

  “陕西考古博物馆5000多件文物珍品中有90%以上是首次与观众见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陕西考古博物馆馆长孙周勇说。

  比如首例经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书丹墓志“罗婉顺墓志”,被誉为“墓志界”艺术价值的“天花板”。颜真卿早期书法真迹仅见3例,罗婉顺墓志为其中之一,上面清楚刻有“长安县尉颜真卿书”。这合墓志结体笔触柔和,呈现出秀雅、隽逸的特征,使观众得以一窥颜真卿早期的书法风格,感受千年前的文字之美。

  罗婉顺墓志旁边陈列着上官婉儿墓志。上官婉儿是武则天时期有“巾帼宰相”之名的内舍人。2013年在咸阳市渭城区发现一座斜坡墓道砖室土洞墓,出土墓志表明墓主为上官婉儿,补充了她在唐隆政变被杀后由太平公主为其礼葬的相关信息。从展板中的墓葬平剖面图可以看出,墓室被严重毁坏,可能是因为唐玄宗认定她是太平公主一党,进行毁墓。上官婉儿墓的考古领队李明曾表示,这块保存完好的唐代墓志记载了上官婉儿的世系、经历、死因、葬地等具体信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本身也是一件精妙的艺术品,值得细细观赏。

  除了首次展出的文物外,馆内还有许多精品不容错过。刘家洼春秋芮国遗址出土的一件青铜小罐,罐内残留物为水、碳酸钙和动物油脂,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男性面霜类化妆品。渠树壕汉代砖室壁画墓墓室顶部的星象图,是中国考古首次发现的具有星形、星数、图像、题名四要素的二十八星宿图,图中有北斗七星、伏羲、女娲、牛郎织女等。隋代苏统师墓出土的一组白瓷器,包括白瓷四系罐、壶、盂、辟雍砚等,尤其是白瓷深腹杯,最薄处仅1毫米,是目前发现唯一完整的隋代透影白瓷器,显示了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

潼关税村隋代皇室壁画墓的陶俑组合。本报记者 张丹华摄

  别出心裁

  创新展陈带来视觉盛宴

  不同于其他博物馆大多按时间顺序来展陈文物,陕西考古博物馆围绕陕西考古的各个重点项目进行布展,重点展示杨官寨、芦山峁、石峁这几个都邑性遗址,介绍陕西境内丰富的秦、汉、唐都城、帝陵、贵族以及平民墓葬遗存。

  “我们把一个墓葬或一个灰坑的出土文物陈列在一起。单件文物传递的信息是零碎的,但一组文物放在一起的时候,就能连缀成一条完整的信息,甚至能还原一段历史。”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种建荣说。

  陕西考古博物馆在展陈上积极探索创新,运用诸多先进技术和新颖的展示形式,为观众奉上视觉盛宴。

  石峁龙山时代遗址是距今4000年前后东亚地区保存最好、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都邑性城址,代表了中国北方早期国家文明的发展高度。为了展示气势恢宏的石峁城址,陕西考古博物馆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城防设施、宫室建筑、大型墓地、手工业作坊遗迹的等比例缩小模型。一段护城石墙上,可以看到许多孔洞,内插圆木。这被称为“纴木”,类似于现代建筑在混凝土结构中加入钢筋,起到维护建筑稳固的作用。过去认为纴木的运用最早始于汉代,石峁纴木的发现,将此技术的应用实例提早了1000多年。由于纴木在墙壁中水平放置,暴露在墙体外的部分还可用石雕进行装饰,石雕内容有兽面纹、龙纹、人面纹、虎纹等,异常精美。

  “我们看到石峁的立柱形石雕像,它是双面神的形象,两面近椭圆形的石柱上刻有两个丰满的神面,纵目、阔嘴、长须。像这样的石雕艺术品,在中国早期的考古发现中非常少见。”孙周勇介绍。

  在“文保科技”篇展出的蒲城县洞耳村元代壁画墓,反映了科技创新对文物保护的影响。这是一座八边形弯窿顶砖砌墓,墓室壁画色彩丰富、保存完整,体现了蒙元时期精湛的壁画艺术。墓室北壁绘制着墓主夫妇“堂中并坐图”,西壁是“献酒壮行图”,东壁是“醉归乐舞图”,南壁环绕甬道口绘有对飞双雁和曲蔓卷草。墓顶周壁梯形格分绘4幅“童子戏花图”和4幅“火焰珠图”,交叉间隔。甬道东壁绘“停舆图”,西壁绘“放牧图”。

  “壁画的地仗层与砖体结合紧密,用常规的揭取方法很难保障画面的完整性,考古人员创新性地采用更换支撑体的方式,对壁画墓进行整体搬迁。布展时将壁画墓抬升至3米高处,观众可从底部仰望壁画。”孙周勇说。

  在此基础上,还融合数字多媒体技术,以3D 投影方式演绎“堂中对坐图”“临行献酒壮行图”“醉归乐舞图”“停舆图”“放牧图”等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展品背后的文保科技和文化内涵。

石峁遗址立柱形石雕像。赵海晨摄

  寓教于乐

  互动设施拉近观众距离

  陕西考古博物馆在实现“可看、可听、可触摸、可互动”上下足功夫,着力提高展览的观赏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在博物馆中,处处可见形式多样的互动装置。展区内设有多条引导提问,让观众带着问题去观赏文物,在观赏的过程中分析、思考并找出答案,达到通过展品与观众对话的效果。甲骨文连线、翻翻板、迷宫图等小机关轻巧有趣,拉近了观众与历史文化的距离。

  梁带村芮国国君两位夫人墓中出土的组玉佩饰精美华贵,引人注目。旁边的电子互动设备录入了“七璜联珠组玉佩”等文物的三维扫描数据,组玉佩由7件玉璜和728颗红玛瑙珠串联而成,出土时位于墓主人胸前。观众点击屏幕,帮助“夫人”搭配项饰、腕饰,可以直观地了解这些饰品的佩戴位置、使用功能和穿戴效果,感受芮国国君夫人的奢华生活。

  适逢周末,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逛博物馆。赵先生带着妻儿参观完后说,馆内展品很多,设施也很完善,寓教于乐,很适合孩子,“今天孩子玩翻翻板小道具玩得很开心,期待博物馆未来举办一些亲子活动。”(本报记者 张丹华 吴可莹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05月24日第07版)

【纠错】 【责任编辑: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