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制定《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共同实施八个专项行动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具体包括:引导学生自觉爱眼护眼、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强化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落实视力健康监测、改善学生视觉环境、提升专业指导和矫正质量、加强视力健康教育。
这是继2018年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来,为巩固已经初步取得的防控成果,采取的进一步措施。近视,尤其是深度近视,不但会对学生个体的生活产生一定影响,还会影响到部分行业的招工用人。我国已将学生视力健康状况抽查纳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年度测试抽查复核项目。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超过50%,高中生更高达80%以上,就连6岁以下儿童近视率也接近15%,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户外锻炼活动少。要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就必须切实把学生的学业负担降下来,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与用眼习惯。
与上一次由8部门发布实施方案不同,这一次开展“光明行动”的部门达15个,可见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不能雷声大雨点小,更要避免出现自相矛盾的做法,从而消解防控措施的效果。在给孩子“光明未来”的道路上,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除了减轻不必要的作业负担,增加户外体育锻炼的时间,我认为还有一些问题要引起重视。
根据教育部2020年8月公布对9个省(区、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在疫情期间视力变化情况进行的调研显示,与2019年底相比,2020 年上半年,中小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7%。去年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各地都开展停课不停学的在线教学,很多学生甚至被全天候的学科在线学习包围。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近视率的提高。其实停课不停学是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的最好时机,学校应该多鼓励家长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与孩子共同开展有益的活动,培养孩子的兴趣,增进亲子关系。
一些中小学还存在把教育信息化等同于教育现代化的观念,因此,一边是防控近视时,要求减少使用电子产品进行教学,一边是检查教育信息化时,要求所有教师上课都要准备PPT、使用电子教案,教师不用PPT,哪怕上课上得再好,信息化这一条都不合格。据报道,虽然防控近视的措施明确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和平板,但有学校居然要求学生购买平板,并按购买平板情况分班,理由是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如此推进教育信息化,反而让有的课堂失去灵魂,教师对着PPT宣科,也让学生过多使用电子产品。AI+教育,应提升教育品质而不是助推、刺激应试教育。
众所周知,保护视力还需要多开展户外活动,然而,在一些中小学,还存在不让学生在课间、午休时离开教室的现象。其实并不是学校老师不愿意让学生离开教室到校园操场上去活动,而是担心发生安全事故之后,会被追责。所以为免责,“理性”的选择就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同样出于安全原因,一些学校甚至取消运动会,即便开运动会,也不再进行800米、1000米项目比赛,担心发生安全事故。这样的行为对保护学生视力是不利的。
从根本上说,开展“光明行动”的过程,就是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过程。我国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创新,但是不能以创新为名,走向育人的反面;对于学校的管理,必须推进依法治教,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现教育家办学。与此同时,要全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在全社会形成新的教育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