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行人从南宁市青环路一处积水地点通过。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5月9日起,中国南方地区迎来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11日傍晚,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橙色预警,这是今年首个暴雨橙色预警,也是近10年最早的暴雨橙色预警。
12日08时至13日06时,广东中南部和东部、广西东南部、福建东南部、浙江东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广东珠海、江门、深圳、汕尾、河源和福建漳州等地大暴雨,广东珠海和江门、汕尾等局地特大暴雨(250~453毫米)。
未来三天华南强降雨范围逐渐缩小,沿海仍有暴雨到大暴雨。
暴雨从何而来?为何偏早?
每年的5-6月份,都是华南地区进入汛期,“龙舟水”暴雨开始的巅峰时段。但今年,“龙舟水”不仅凶猛了很多,时间也从往年的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提前到了五月中旬,这是为什么?
首先是因为南海夏季风提前躁动了,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对东亚夏季风环流的预测,今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来的比往年要早了一些,5月第三候便开始(5月10日-5月15日),而往年一般都从5月第四候开始。这直接造成了华南地区提前进入了汛期。南海夏季风是影响我国天气的重要季风之一,其爆发后,季风裹挟的气流将向北方移动。对我们来说,这意味气流所携带的西南暖湿水汽将全面进入我国的南部,使我国南部进入汛期。
其次,孟加拉湾风暴并没有按照预期的那样登陆西侧的印度地区,反而在原地停留。这使得它为暖湿气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使得今年“龙舟水”暴雨在往年的基础上有不断增强的趋势。
最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较之往年也比较充足,到来时间也偏早,促进“龙舟水”提前爆发的同时,也给暴雨加了“一把料”。
暴雨后,可能有哪些疾病风险?该怎么做?
广东省疾控专家提醒,台风洪涝灾害易造成水源污染、食物污染或变质,不洁饮食和饮水除了引起食物中毒外,还会传播痢疾、霍乱、伤寒、甲肝等传染病。灾后环境利于蚊、蝇、老鼠等病媒滋生,加上人群聚集,人畜共患传染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风险也会提升,例如登革热、疟疾、乙脑、钩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
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保持手部清洁,做到不喝生水,不吃死因不明的牲畜,发生病死牲畜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对室内外环境进行彻底清理,粪便、排泄物和垃圾要排放在指定区域,排除积水,填平坑洼,尽量避免赤足涉水,居所内安装纱门、纱窗、蚊帐等防蚊蝇设施,推荐使用蚊香、气雾杀虫剂、苍蝇拍等,当发现蚊蝇鼠病媒生物异常增多时,及时报告当地政府部门,出现发热、腹泻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
南方暴雨北方降温,二者之间有关联吗?
相较于南方,北方近日则遭遇“立夏寒”,5月11日至14日,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气温或创近30年来同期新低。南方暴雨北方降温,二者之间有关联吗?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表示北方冷空气偏多偏强,造成北方屡屡降温,并且还伴随着大风,条件合适也有一些降雨。而南方的强降雨主要是由于暖湿气流在逐渐增强,也就是南海季风北上的影响带来了大量水汽。两者之间有一个明显碰面。其实冷空气早就一股一股南下去了,冷暖空气会在华南地区形成一个对峙情况,这样的联系就会造成强降水的出现。
今年我们应重点关注哪些极端事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灾害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姜彤表示,全球异常的天气气候事件近年来不断出现,第一是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使得某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断增大。气候变暖本身就会使高温热浪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加大。同时,气候变暖导致大气变暖后,大气中水分含量也会增加。理论上讲,温度每增加1℃,水汽就要增加7%,水汽增加,进而形成暴雨和特大暴雨。
第二是大气环流的组合异常造成了常规气候系统的不稳定。2021年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升北抬的程度加深,其西边界到达我国华北东部和黄淮东部,来自太平洋的水汽不断地向北输送,到达了位于副高西边缘的河南地区,才给河南带来了暴雨天气。另外,台风“烟花”也加强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水汽。
2021年7月28日,台风“烟花”影响安徽省郎溪县。在郎溪县涛城镇梅村村,工作人员协助村民转移。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由于去年秋季到今年春季赤道附近的中东太平洋发生了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一般拉尼娜事件衰减年的夏季有利于西太平洋副高向北偏移,也促使水汽更多到达我国北方。
除了上述常规性的变化,气候变暖增加了复合型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近年来,沿海地区以风暴潮,海洋巨浪、潮汐洪水等为特征的极端海平面事件频繁发生,这些海洋极端事件再叠加如强降水和强台风事件所造成的复合型灾害事件将更为常见。
监制:唐心怡
编辑:孙惠
校对:周佳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