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非凡成就,蕴藏深刻启示。如何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新华网联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推出“思客讲堂·党校公开课(第三季)”《以“理”服人:十年的十个“为什么”》。十位党校青年教师通过十集理论短视频,带你探究非凡成就背后的“中国密码”。本期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郭威,为我们讲述为什么要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的郭威。
当谈到中国经济奇迹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什么呢?可能大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是“速度”这个关键词,“中国速度”的确深入人心,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头40年,中国始终保持了高速的经济增长,GDP年均增长9.5%,远高于世界同期2.9%左右的年均增速。即使在新冠疫情暴发的这几年,中国依然保持了全球领先的增长速度,GDP规模快速增加。
因此,我们时常以“中国速度”来描述中国经济奇迹的主要特征。然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不是只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就够了呢?特别对于中国来说,是不是只追求速度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实现我们既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既然要发展,我们要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发展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判断,表述虽然简约,但内涵绝不简单,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是高速度转向高质量,高速度更加强调总量的提升,高质量更加强调结构的调整。第二个层面是经济增长转向经济发展。平时,可能很多人会将两者混淆使用,但绝不能划等号,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简单来讲,经济增长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GDP的提升,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必然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所表现出的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的过程,特别是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不断提升。
这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我们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三大攻坚战无一例外,都是从质量层面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假如一个国家实现了高速的经济增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风险不断积累,比方说房地产的风险,比如说资本市场的风险、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资本无序扩张的风险等等,那么这不能称之为实现了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如果一个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的结果不是贫富差距日益的缩小,而是“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那么这也不能说实现了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如果一个国家高速的经济增长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极大破坏为代价,那么这也不能说实现了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可以说,无论是已经实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好,还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好,都是必须要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才能够实现的。可以看出,高质量发展重在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所带来的不可持续问题。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发展实践来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一个经济体成功地成为高收入经济体的内在要求。二战结束后,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显示,只有13个经济体成功地成为了高收入经济体,即使有一些经济体曾一度跨过了高收入经济体的门槛,但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很快出现倒退。因此,从统计上来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比如巴西。一谈到巴西,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印象呢?可能会想到精湛的足球技艺,可能会想到热情的桑巴舞蹈,也可能会想到神秘的亚马孙河。实际上,巴西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历程同样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大家请看这幅图(图1),反映的是巴西60年来人均GDP的变化情况。
图1
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巴西就已经成为了一个中等收入经济体,并且早在2011年,也就是大概10年前,就已经迈过了高收入经济体的门槛,这也是为什么巴西会成为金砖国家之一的重要原因。当时,巴西的经济增长前景被外界普遍看好,但非常遗憾的是,好景不长,没过多长时间人均GDP几乎下降了一半,跌落到“中等收入陷阱”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从2012年到2021年,人均GDP几乎下降了一半,至今没有看到恢复的迹象。我们不禁要问,过去这样具有着一个惊人增长速度的国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高端受压、低端受挤,也就是“高不成低不就”。(图2)
图2
这些经济体,一方面无法在劳动力、资源等成本方面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竞争,另一方面,又难以在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竞争,其结果就是未能顺利地实现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换。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在发展初期往往更多地依赖于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这是正常的,我们称之为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但随着经济增长阶段条件环境的转变,特别是生产要素成本比较优势的降低,要想保持经济增长动力的持续,就必须转向依靠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升,也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我们称之为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那么所有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经济体的,无一例外都是依靠着持续的创新所带来的经济质量提升,完成了两种模式的转换,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动力的良好接续,这一点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就是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塑经济增长动力,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总而言之,唯GDP论英雄、论成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用老的办法,即使暂时把速度抬上去了,也不会持久,相反会使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积累、激化,最后是总爆发。
对于中国来说,虽然过去粗放型发展模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步上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接近上限,一味追求高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的,也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这就如同一个人,在十来岁的时候更多的是长个子、长身体,18岁之后长个子的速度自然也就慢了下来,这个时候,我们更加注重的应该是长能力、长素质、长见识,也就不只是强调长个子了。更明确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持续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1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是2012年的2.7倍,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也从2012年的1.9%上升到2021年的2.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也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1年的第12位,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高铁技术,全球领先。从第一条京津城际开始,可能人们不会想到,只用了短短时间,中国就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高速铁路网络。2021年,中国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超过4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总里程已能绕地球赤道一周。高铁的发展在重塑城市空间格局、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镇化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我们可以乘坐高铁到达国内几乎每个地方,来一场“说走就走”“说回就回”的旅行成为可能。如今,中国高铁也开始走出国门,帮助其他国家进入高铁时代,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
再比如5G网络建设。伴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智慧医疗等过去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在已经近在眼前。我们可以和同事在线上进行协同办公,大大提升工作效率;还可以搭建智慧教育平台,进一步缩小“数字鸿沟”;也可以为了给急救病人争分夺秒,对传统救护车进行信息化改造,增加远程传输医疗影像等功能,实现“上车即入院”,挽救了无数宝贵的生命……这样的应用场景还有很多很多。
除了创新发展,中国在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方面都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中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正是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中国经济表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中国经济规模从53.9万亿元上升到114.4万亿元,占全球GDP的比重也从11%左右上升到18%以上,并且这些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保持在30%左右,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时至今日,中国奇迹的内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已由“速度奇迹”转向“质量奇迹”,我们会继续加快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营商环境,缩小收入差距,加强环境保护。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必将为世界各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