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访谈丨人在草木间 品味徽茶味道-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4 05/21 15:31:06
来源:新华网

新华访谈丨人在草木间 品味徽茶味道

字体: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5月21日是“国际茶日”,让我们跟随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丁以寿,一起走进茶世界,品味茶的香气,探寻茶的韵味。

  新华访谈:中国到底有多少种茶?

 丁以寿:茶树这种植物,它就是原产在中国,中国人最先发现和认识了茶树,并且对茶树加以利用。从早期的食用、药用,最后发展成为饮用,中国茶叶可以划分为六大茶类: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和乌龙茶。

  因为每一类茶它的加工工艺不同,有一些独特的香气。就绿茶而言,它的香气以清香为主,像西湖龙井它有板栗香,像我们安徽的舒城小兰花、桐城小花,都有些兰花香;黄茶,它有种独特的香气,叫锅巴香;黑茶,它要求有陈香;白茶,它有一种香气叫做毫香;乌龙茶,它是跟茶树的品种有关联,像武夷岩茶中的肉桂,它就有肉桂的香气,凤凰单丛的香型分得很细至少有十几种。

  茶叶的冲泡还有一定的科学方法。一个就是投叶量,你放多少茶叶其实是跟茶水相比要有个比例,一般绿茶是按1:50的这种成分来投叶,像乌龙茶一般我们控制在1:20的投叶量。第二个是冲泡的水温,不同的茶叶对水温的要求也不太一样,如果是高档的名优绿茶,我们一般控制在八九十摄氏度的水温,冲泡乌龙茶、黑茶,包括红茶,可能水温在95摄氏度以上。还有一个就是对冲泡时间的控制,如果时间偏长,它的浓度肯定过高,茶汤可能就显得有些浓苦了,时间偏短茶汤肯定也显得平淡了。

  新华访谈:中国人为何如此爱茶?

  丁以寿:从品饮的角度,早在唐代,茶对于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就像米和盐一样的每日不可缺少,到了宋代就提出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以它跟百姓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我们安徽主要的茶叶品种是绿茶。绿茶就是要“求新赶早”,保留了这个茶叶的许多的天然成分,它的滋味比较平淡平和,因为经常饮用绿茶,可能对我们安徽人的性格有一些深刻的影响,就是安徽人有创新的意识,敢为天下先。另外也比较质朴善良、内敛含蓄平和的这种自然的性格。

  进入文化的层面,我们以茶修身养性,以茶待客,以茶会友。在宋代的时候,我们文人有四种艺术:点茶、画画、焚香和插花。到后来又发展成文人的“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无论是百姓还是文人雅士,他们都跟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茶可以说深入了中国人的内心之中。

  苏轼的经典茶诗:“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郑板桥就讲到:“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茶文化就是一种交叉的文化,茶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的一种融合与交叉。

  新华访谈:中国茶何以走向全世界?

  丁以寿:可以说茶是一种和平的饮料。早在唐代,我们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还有东南亚一些地区。到了大航海时代,通过经贸的往来,我们茶文化也走进了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对这个国家地区的经济有促进,对他们的生活文化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英国形成了英国的下午茶文化,在其他的一些民族也形成自己独特的茶文化。现在世界上有将近30亿人饮茶,有60多个国家,他们有茶的生产种植,有160多个国家有饮茶的习惯,但是他们这些茶的加工生产技术,直接或者间接都传自中国,所以中国是名副其实茶的祖国、茶文化的故乡。所以茶文化在沟通这个世界文化的交流,文明互鉴中间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出品人:储学军 

策划:车玉明 李志晖

监制:李晓云 徐金平

执行策划:李由 汤阳 宋卫义

编导:徐可 吴万蓉

摄制:韩文哲 夏园园 牛振仓

设计:刘旭峰

鸣谢:安徽农业大学

新华访谈中心 新华网安徽频道

联合制作

【纠错】 【责任编辑: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