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访谈|全球首次月背取壤背后的故事-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4 06/26 11:51:39
来源:新华网

新华访谈|全球首次月背取壤背后的故事

字体:

38万公里,是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月亮

举目望之,心向往之

从曾经的月球初探到后来的取样返回

中国“嫦娥”一次次开启奔月之旅

就在昨天,嫦娥六号携带人类首份月背样本

顺利返回地球

这些样本是怎么挖出来的?

在月球挖土和在地球挖土有什么区别?

新华访谈采访了

国际宇航联合会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

讲述全球首次月背取壤背后的故事

1.

嫦娥六号,一次广寒宫的“考古”之旅

40多亿年前

一个直径大约为100公里量级的小天体撞击了月球

形成如今直径超过2500公里的艾特肯盆地

此后,多次撞击不仅撞出了月球深层次的物质

也让这片区域盆地密布、“坑中套坑”

其中的阿波罗盆地便是此次嫦娥六号的落月之处

据杨宇光介绍

之所以选择在此处着陆

除去工程上的可行性,这里更具有最大的科学价值

“如果我们足够幸运的话

可以从月球背面获得

距离这个年代非常久远的岩石和土壤样本”

而年龄如此古老的岩石土壤样本

我们在地球上很难获得

因此,不少中国人浪漫地称其为

嫦娥六号是“到广寒宫去考古”

2.

到月球背面挖土,“我们整个过程是慎重的”

多年来,人类10次从月球采样返回

均取自月球正面

而对于月背的探索

目前只有中国“嫦娥”成功实现两次

但即便是第二次到访月背

与嫦娥五号拥有相同技术状态的嫦娥六号

此行也并不容易

既要去月背,又要规避风险

月背支撑手段偏弱

加上月球背面道路崎岖

航天器承受极大的考验

……

一往一返间困难巨大,挑战重重

正如杨宇光所说

“我们要去月球背面,不是因为它容易,恰恰是因为它难”

“我们整个过程是慎重的”

作为“人类唯二两次进行月球背面的探索”

中国“嫦娥”在这个领域已经先行一步

3.

走向深空,月球也许会成为人类驻足的第一站

自古以来

月亮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尝试去了解月球

随着人类探索月球脚步的不断拓展

月球上独特的真空环境和低重力环境

以及氦-3资源、各种矿物质资源和水

也许在未来可以造福人类

杨宇光介绍

随着人类航天技术的不断提升

以及人类探测器一次次往返于地月间

对于月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规模也必然会越来越大

“或早或晚有一天

月球将会成为人类走向深空的前哨基地

为人类更大规模的大航天时代发展奠定基础”

出品人:储学军 

策划:车玉明

监制:李晓云 马轶群 李由

编导:徐可 刘厦 

拍摄:彭雨荷 赵祎鑫 陈琳 高民辉 王小骥 东子寒 耿晓涵

【纠错】 【责任编辑:徐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