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好用,下一代更好用-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4 10/01 10:54:44
来源:新华网

北斗好用,下一代更好用

字体:

在生活中,我们似乎很难察觉到北斗的存在。但其实,它一直在,并时时影响着我们。

清晨闹钟的准时响起,是北斗与5G配合的精准授时;楼下距离最近的共享单车、通勤大巴选定的最优路线、预知红绿灯倒数的读秒,是依靠北斗进行的精准定位与导航……在很多大家意想不到的地方,都有北斗的身影。

今天,新华访谈重磅推出《大国总师》系列访谈,专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为大家讲述天边的北斗是如何走到我们身边的,以及下一代北斗将有哪些新期待。

北斗使用的频率轨位

是17年前与其他国家竞争得来的

2007年,是北斗系统建设史上关键一年

那一年,杨长风觉得

比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还要惊心动魄

导航卫星发射上天的前提

是要有合法的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

北斗系统建设初期

国际上优质的空间频率资源紧缺

几经波折

国际电联终于辟出资源给中国

作为卫星导航合法使用频段

但国际电联规定

必须在7年内发射导航卫星

并成功接收传回信号

逾期则自动失效

为保住2007年4月17日

这个最后发射“窗口”

北斗人夜以继日攻关

然而发射前,卫星上的应答机突现异常

经过讨论分析

北斗团队还是将已矗立塔架的星箭组合体拆开

取出卫星应答机

三天三夜不眠不休

成功排除故障

 

2007年4月14日

这个肩负重要使命的卫星发射

三天后,成功接收到来自这颗卫星发回的信号

那一刻,距离频率时效最后期限不到4个小时

 

独特的“星间链路”

让中国“北斗”服务全球用户

作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的总设计师

杨长风回想自己与“北斗”的十年

他觉得,他们面临最大的挑战

是解决北斗系统国内建站实现全球运行和服务

 

当时,北斗人开创性地提出

利用星间链路来解决这个难题

杨长风说,“星间链路”就相当于

在相隔万里的两颗卫星间“穿针引线”

再加上,当时国际社会上

星间链路并没有真正进入工程建设阶段

可谓是难上加难

自主研发之路,注定会遇到许多艰难困苦

杨长风带领团队,不畏困难

经过多年攻关

终于研发出属于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技术

让“北斗”所有在轨卫星和卫星“手拉手”

 

“只要你敢干,它就不难了。”

杨长风表示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

从有到优,建设中遇到的很多困难都是世界性难题

凭借中国人骨子里不服输、不怕难的精神

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未来的北斗

是国家综合时空体系

高精度定位

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一大特色

它可以捕捉到几毫米的位置移动

也可以传递极其精准的时间

精准到几百万年误差1秒

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熟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除此之外,让杨长风感到自豪的

还有北斗系统的“特异功能”

特别是在亚太地区

短报文通信、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和地基增强

这四种区域性服务是别的卫星导航没有的

目前,北斗系统已经全面服务交通运输、

生态环保、救灾减灾等领域

融入电力、金融、通信等基础设施

广泛进入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

2023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

总体产值就达到5362亿元人民币

 

“北斗的应用只受限于想象力”

杨长风期待着

随着北斗深度融合到国民经济中

更多的新质生产力会被催生出来

 

北斗三号,并不是终点

杨长风相信

2035年,他们将建成一个更加泛在、

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时空体系

届时,从室内到室外,从深海到深空

用户将享受全覆盖、

高可靠的导航定位服务

 

策划:储学军 车玉明 

统筹:李晓云 李由 

编导:于子茹 刘袁媛 汤子涵

视频制作:刘厦

主持人:许丹睿

导播:李何铭  彭雨荷  

拍摄:赵鹏 高民辉 王小骥 东子寒 李沁珈

设计:邓豪俣 

鸣谢: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

  相关阅读:

  我当时想10年做成,没想到用了20年

  我选择了桥,桥也选择了我

  去南极,和冰“硬刚”

  向实现“造船强国”的梦想不断迈进

  向着地球深处不断挺进

  “中国天眼” 从“最大”到“最灵敏”

  探月的脚步从未停歇

【纠错】 【责任编辑:徐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