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portrait

汛期谣言、气候变化与沙尘天背后真相

新华网首页时政国际财经高层理论论坛思客信息化房产军事港澳台湾 图片视频娱乐时尚 体育 汽车科技食品
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正式推出“澄清谬误、传递真相”系列辟谣访谈。第一期,我们邀请到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为您解读天气、气候等方面的话题。
精彩观点
1
张涛

天气累积起来就是气候,而气候是通过天气来表现的

天气累积起来就是气候,而气候是通过天气来表现的
天气累积起来就是气候,而气候是通过天气来表现的
“气象”是一个大概念、总概念。“气候”是“气象”的一个分支。我从事的领域是“天气”。“气象”包含“天气”和“气候”两个概念。“气候”在时间尺度上比较长,是“天气”的平均状态。“天气”则是人们每时每刻经历的天空状况,比如云的状况、温度、风、湿度等天气现象。与“气候”相比,“天气”在时间尺度上短得多。
1
张涛
天气谚语有其局限性 勿以偏概全
“不怕云彩顺风流,就怕云彩乱碰头。”这则谚语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但并不是所有天气谚语都是这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谚语的地域局限性也不断显现,其准确度已经无法与现代的监测水平和预报能力相比。那么,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天气谚语还有用吗?阅读更多>>>
2
周兵

气候是经过计算出来,而非观测出来的

气候是经过计算出来,而非观测出来的
气候是经过计算出来,而非观测出来的
“天气”是人们能看到的,用气象仪器和设备可以观测的现象。“气候”跟“天气”密切相关。“气候”是指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平均值的统计信息。与“天气”不同之处在于,“气候”是经过计算出来,而不是观测出来的。
1
张涛

提前预报时间越早、貌似越准确可靠的极端天气预报,谣言可能性越大

提前预报时间越早、貌似越准确可靠的极端天气预报,谣言可能性越大
从谣言本身,而非动机上来说,首先,它倾向于说一些特别极端的天气事件。其次,从预报的角度看,这是一种“超前预报”。“超前预报”是指所谓的“预报”会先于或早于气象部门的权威预报,甚至气象部门可预报时间的范围之外预报。比如,气象部门预报一次暴雨天气过程,从现有的技术来说,一般能够提前三五天作预报。如果有人提前一个月告诉你,将有一次比较确定的强的极端降雨事件,基本上就可以断定是谣言了。
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因天气而异的,也因时间而异。一般来说,冷季的天气预报可靠性大概是5天至10天,暖季则为3天至5天。大范围的天气现象可以更早地进行预测,但是局地的天气现象,有时提前几分钟都难以预测。而一些特别极端的天气事件,从发生的概率来说,是一个非常小概率的事件。如果你总听别人说某个非常小概率的事件将要发生,那么,可靠性就要大打问号。
另外,关于天气的表述,不同的概念不能混在一起。比如,当我们说未来两三天,北方有一次强降雨过程。这个概念的时空尺度是非常大的。相比较而言,这种预报的可靠性比较高。如果时空尺度非常小,那么可靠性就非常低。因此,提前预报时间越早、貌似越准确可靠的极端天气预报,反而意味着可靠性不高,谣言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2
周兵

造谣者夸张、歪曲和加工,模糊事实的本身和原貌

造谣者夸张、歪曲和加工,模糊事实的本身和原貌
网络谣言可能偷换概念,有的时候是旧闻新炒、混淆视听。比如,去年北京预报了一次暴雨过程,但随后网上谣言四起,将此次过程跟“721”相提并论。此外,在发生地点上,也是用类似这样的概念,在不同地方不断比较,比如,历史最强的暴雨即将在什么时候出现等等。这些谣言形式主要是通过造谣者的夸张、歪曲和加工,模糊事实的本身和原貌,将其它地区的极端事件进行主观臆造,并将其移植到一些敏感的区域或不同区域,从而达到愚弄公众、愚弄认知的目的。
1
张涛

恰恰证明了我们国家的防沙治沙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恰恰证明了我们国家的防沙治沙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3月15日的沙尘暴为近10年来最强,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以至于有许多声音质疑我们的治沙防沙工程和效果。实际上,今年以来几次沙尘暴过程,与其说质疑防沙治沙的效果,还不如说恰好证明了我们防沙治沙的效果非常好。3月15日沙尘暴,主要起沙的沙源地是在蒙古国,造成的沙尘暴范围非常大,以北京为例,沙尘暴来到北京时,北京市平均峰值PM10浓度超过8000。而一个月后,4月15日的沙尘暴,是今年以来最强大风过程,比3月15日沙尘暴过程的风力要大很多。3月15日,在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华北等地,阵风风力一般在9级到10级,局地在11级。而4月15日,整个内蒙古、华北等第二阶梯的高原地区,大范围的风力达到10到11级。期间,气象部门观测到12级到13级,甚至14级的阵风。在这种强风情况下,北京的PM10的浓度刚过千。
为什么4月15日风力更强,PM10反而降低?原因在于下垫面的变化。从3月15日至4月15日,一个月内植被已有所好转,即使风力更强,但起沙却更弱。这证明了下垫面的保护是多么重要!当前后的数字、过程综合起来考虑,比较两次风起沙的强度、浓度,恰恰证明了我们国家的防沙治沙的效果是非常好的。这一点无可置疑。
2
周兵

我们在未来实现“碳中和”过程中,要提倡植树

我们在未来实现“碳中和”过程中,要提倡植树
某种程度上,沙尘暴天气跟前期的气候特点有一定的关系。植树造林无疑具有正面作用,并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我们在未来实现“碳中和”过程中,要提倡植树,让树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在排放和吸收过程中达到一个平衡,以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
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到本世纪末,要经过人们的共同努力,把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由于像加勒比海、太平洋、印度洋等一些岛国,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非常大,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提出了一个“雄心壮志”协定——1.5摄氏度的目标,也叫“雄心壮志的目标”。如果温度持续升高,那么北极的海冰、极地的海冰,高原冰川都会融化。据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最新资料,去年升温的速率已经达到1.2摄氏度,未来如果按1.5摄氏度的目标来考核的话,未来80年我们只有0.3摄氏度的空间。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世界相关组织和国家已都达成共识,采取相关措施,尽快地实现“碳中和”。我国“碳中和”的时间表是2060年。
目前,我们看到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日益增多。普遍的认知是未来的地球会越来越热。温室效应导致了全球变暖,但全球变暖也可能导致突然变得异常的寒冷。实际上,全球变暖和太阳能量的变化,再加上人为因素加剧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全球气温不断攀升,冰川消融的速度在加快,大量的淡水源源不断地注入到海洋,使得海水的盐度不断降低。一些研究表明,随着冰川的融化,大气环流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大量的冰川涌入到大西洋以后,可能会促发小冰河时期。从某种程度上,尤其像欧洲等一些地方,寒冷季到来的预测概率比较大。现在,从天气气候来讲,冷暖的变化非常剧烈,冷暖的转变不断加快,从气候上来讲,有可能也会出现转折。
01002010002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