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在云南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的田间地头,汗湿衣衫的薯农忙碌穿梭,圆滚滚的洋芋从疏松的泥土中翻腾而出。
寻甸六薯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邓长军表示,“这些全是企业预订的加工薯,打包后将运往工厂,加工成云南特色的土豆片,卖向全国。”
忙于收购的“滇二娃”土豆片工厂负责人李艳琼正为提前打响的6·18储备原料洋芋。“拼多多的6·18,农产品也有大流量。我们打算提前准备100万袋土豆片,大约需要洋芋180余吨。”李艳琼说。
在一年四季都能生产新鲜洋芋的云南,炸洋芋片拌上辣椒粉是当地一道传统小吃,也是很多人离开故土后无法割舍的家乡味道。近几年,在云南农科院的技术加持以及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助力下,以云南洋芋片为代表的土豆片成为“爆款”,不仅带动云南多个马铃薯产区的加工薯热销,也让不少产地薯农的生活有了新奔头。
土豆片突飞猛进
在云贵川,家家户户更喜欢自己炸洋芋片,新鲜又实惠。”在李艳琼
去年7月,一款由“滇二娃”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联合研制的原切土豆片登上拼多多“货架”,迅速俘获一批年轻人的心。
“受益于拼多多农产品零佣金以及拼团模式对销售的有效助力,上架没几天,就拼出10万单,线下渠道主动联系我们,希望一起把云南特色产品卖到全国。此后,类似的电话每月多则几百个,全是希望合作卖土豆片。”“滇二娃”电商运营负责人胡停颇感意外,“过去都是我们求着线下卖货,遇上拼多多,事情竟反了过来”。
工作人员表示,“这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商品与平台契合度很高。拼多多倾斜资源拉升产品热度后,消费者的需求被迅速激发。而通过‘拼单+产地直发’的模式,平台高效、精准地供需匹配,小单品变成了爆款。”
“目前,我们线上日销土豆片11万-12万袋,其中,拼多多是最主要的渠道,占比近六成。6 · 18期间有万人团加持时,日拼单量超过10万袋。”胡停表示。
土豆薄片里的硬科技
在获得市场认可之前,这包土豆片经历了近四年的研发期。糊了、油了、软了……团队每天吃着炸坏的土豆片品尝失败的滋味。渐渐地,他们发现,快速入料并低温慢炸,出锅的土豆片口感硬脆,且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料的香味。他们又通过反复试验,积累了关键的技术经验——不同品种的云南洋芋,油炸温度与油炸时间如何调整,才能保证始终如一的品质。
既然是一包不同于西式薯片且出了云贵川就鲜有人见过的土豆片,他们又想了个主意——装进透明的包装袋,助力这一新品一炮而红。
当一个包材需要背负拓新的重担,“滇二娃”闷头找了近两年。经常在厂里琢磨良久,结果检测机构一测,透氧率大大超标。这意味着包材阻隔氧气的能力差,光敏性物质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最终不仅影响口感、货架期,还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再度遇到难题的李艳琼敲开了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大门。接待她的预制菜与休闲食品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海丹,擅长果蔬生鲜储藏的研究,见识过各种高性能包材。
深入了解情况后,王海丹建议,将解题思路放在有氧化铝涂层的包装袋上。“这种袋子的透氧率最低能降到1克/平方米/天,相当于普通透明袋的1/6”。接着,她又根据过往研究在涂层厚度、稳定性等方面给出了指导建议。仅仅一周,难题迎刃而解。
尝到甜头的李艳琼决定加大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从加工薯品种的选育,到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加工方案,都正逐渐加入共同探讨研究的列表当中。
“我们所在马铃薯品种及食品加工方面储备了大量技术。如果企业能够带着市场需求和生产问题来找我们,再进行针对性研发,科研转化的效率就大大提升了。”王海丹表示。
去年以来,拼多多在平台策略上加大对高科技农产品及精深加工产品的资源倾斜,以销量反哺科研,以市场导向疏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链路,旨在打造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
农科院+新电商,为薯农托底
今年以来,拼多多“农云行动”专项小组也走进包括寻甸在内的云南土豆产业带,助力高品质的商品薯出村进城。因全年可供应新鲜土豆,云南土豆目前已占据拼多多土豆线上销售的“半壁江山”。
更重要的变化在于,云南本地的土豆加工厂越来越多,对加工专用薯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技人员不仅为薯农送来种植技术,加工厂还积极下乡进村,鼓励大家种植合作88、云薯304号等加工品种。
去年开始,“滇二娃”主动与农村合作社合作,大量收购加工薯。得益于加工薯需求稳定,以及商品薯打开线上销路,当地农户的年均收入快速增长。在寻甸县六哨乡下洋洒拉村,一些大户的土豆种植规模达到70亩至80亩,亩均产值3吨,年收入可达几十万元。
李艳琼说,“一包小小的土豆片补上了马铃薯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通过优化管理,提升科技力,打通线上销售,我们希望能够为更多薯农托底,让云南洋芋从‘特色粮’变为‘富民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