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助力欠发达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5/28 07:56:55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专精特新”助力欠发达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

字体:

工人在兰州新区兰石集团高端装备产业园的生产车间作业。 记者 马希平 摄

  在产业链关键环节“补短板”“锻长板”,为重点行业领域“填空白”,解决“卡脖子”难题……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的甘肃省近年来统筹资金、政策、科技等要素,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茁壮成长,成为欠发达地区集聚新质生产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厚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沃土

  初夏时节,黄土高原上生机盎然。在兰州新区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一间标准化厂房内,兰州睿尔思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70多吨稀土配合物转光剂和中间体一期生产线已经建设完成。这种用于耕地农膜的添加剂,可以将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转化为植物生长更喜爱的红光,在减少紫外线对叶片灼伤的同时提高农作物产量。公司总经理魏晨说,经过大量实验,在同等地域条件下,使用这种农膜比其他农膜能使农作物产量提高10%-20%,目前已经在山东、河南等地大量使用。

  在白银市银东化工产业园,年产5000吨纳米氧化锌生产线进入收尾阶段,即将投产。这条生产线由来自广东的一家纳米材料专利技术持有方,和我国最大的石油钻采机械和炼油化工生产商兰石集团携手建设。双方联合组建的兰石中科纳米有限公司,专注多种纳米材料的规模化生产,最终打造甘肃纳米锌盐材料基地。今年4月,甘肃省工信厅公布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中,兰石中科纳米公司赫然在列。

  千里之外的河西走廊西端玉门市经济开发区内,甘肃普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开足马力赶工生产。该公司将河西牧区废弃物“酪蛋子”加工成高端食品添加剂“酪蛋白”,不仅畅销我国东部地区,还远销至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销售收入和进出口额分别连续5年、7年位居国内同行业第一。

  目前,这家企业已经掌握70多项发明专利,成为其立足行业的“独门秘籍”。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第八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该公司榜上有名,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从睿尔思新材料到兰石中科纳米,再到甘肃普罗生物科技公司,三家不同的企业,分别是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典型代表。

  甘肃省工信厅中小企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则是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样板,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

  记者近期走访甘肃多地了解到,短短几年间,从河西走廊到陇中黄土高原,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同时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它们扎堆西北的背后,正是甘肃近年来下大力气引进和培育两手抓,构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的成果缩影。

  2023年5月,甘肃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甘肃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提升若干措施》,从推动创新转型、推进数字赋能、强化金融支持、开展精准服务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我们原本在苏州就完成了产品研发和中试,取得商业验证和市场认可后,急于寻求成果转化。但对于一个初创的科技企业来说,有限的资金只能用于生产设备购置,土地、厂房等方面很难兼顾。”魏晨说,面对东部地区激烈的竞争和高昂的投产成本,正当焦灼之际,兰州新区招商引资的消息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他们立即派人接洽。

  兰州新区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为其提供了12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生产厂房,水、电、蒸汽等生产要素一应俱全,企业几乎“拎包入驻”。兰州新区相关部门专人对接,从项目备案、手续办理,到开工建设、投产运营全周期服务,帮助企业快速投产,打通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西北地区近年来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企业从洽谈到开工投产最快多半年就能实现,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兰石中科纳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理告诉记者,西北地区人力资源丰富,相对更有竞争性的土地、电力、政策等都是吸引他们前来投资创业的动力。

  越来越多企业正在感受西北地区的创业温度,这也反映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快速增长数据上。今年4月底,甘肃省工信厅公布2024年度新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共计244户企业上榜,涵盖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据统计,截至目前,甘肃省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06户,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户。

  中小企业对全省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提升。甘肃省工信厅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甘肃省中小企业为全省贡献了30%以上的财政收入、70%以上的出口、95%以上的涉税经营主体,全省规上工业中小企业增加值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8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3.7%。

  锻造强健产业筋骨

  甘肃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长期以来工业以石油炼化、煤炭、冶金、烟草、机械装备制造等为主,是原材料和制造业大省。但同时产业链条短,产品“初”字号特征明显,产品附加值低,亟需转型升级。

  玉门市工信局副局长李娟表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作用明显。近年来,当地瞄准延链补链强链目标,精准培育和引进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引领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2018年从浙江省迁移到玉门市的甘肃凯盛大明光能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成长为我国光热发电行业太阳光反射镜的头部供应商。

  经过多年持续研发,今年1月,该公司采用全氧燃烧工艺生产的光热超白浮法玻璃正式达标量产,比传统工艺生产的光热用超白玻璃具有更高的太阳光透过率、更节能降本,标志着这项原本依赖外国进口产品的“卡脖子”关键技术被突破。

  玉门市因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个现代化油田“玉门油田”而得名。二十世纪90年代初,这里得天独厚的风力和光照条件,在甘肃乃至全国率先开展新能源开发建设,短时间内聚集了大批企业来此开发投资。但这些企业大多数从事新能源设备组装,对当地经济带动能力有限。

  “凯盛大明的引进,填补了当地高端新能源装备制造的空白,这家企业所需的原材料从当地获得,产品则就近为一些光热发电企业配套,逐渐在玉门及其周围形成了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集群,极大地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李娟说,今年该公司也成功入选甘肃省工信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

  位于兰州新区的甘肃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2023年被甘肃省工信厅认定为专精特新企业。其生产的4微米超薄铜箔已成为行业标杆,是制作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关键原材料。和凯盛大明公司一样,这家企业的引进弥补了甘肃过去只生产铜锭、铜线材的初级产品短板,大大延伸了铜产业链,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目前,在兰州新区,聚集了海亮铜箔、东方希望、宝武碳业等为代表的新能源电池材料制造商,成为我国最大的铜箔、石墨电极材料生产基地,新能源电池产业链贯通,千亿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入选甘肃工信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244家企业中,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的企业多达24家,这些企业大多与甘肃原有传统产业形成上下游关系,部分企业还与甘肃传统原材料企业互相合作,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多方发力助推专精特新企业良性发育

  记者采访了解到,尽管目前欠发达地区在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鉴于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的特殊性,部分欠发达省份在企业融资渠道、科创平台搭建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

  最显著的短板在于融资渠道少,各类政府引导基金、风险投资资金相对缺乏。兰州新区专精特新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少伟表示,目前兰州新区规划建设的专精特新企业孵化基地,可以为初创中小企业提供标准化厂房,使其轻资产入驻。但从长远来看,专精特新企业大多属于科技密集型企业,在发展初期,研发投入、设备采购、人才引进等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这一阶段,企业的盈利、抵押、信用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企业在银行、资本市场等传统渠道融资困难,这也是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最关键、最困难的时期。

  受访专精特新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企业的发展主要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融资成本相对较高。不少政府部门的支持措施以“事后奖补”为主,且资金支持“杯水车薪”,忽略了企业成长前期的引导和投入。他们建议政府部门进一步发挥牵头统筹作用,用好用足地方专项债、政企银对接等资金政策,同时设立相应政府引导基金,创新担保方式,高效对接风险投资机构,为专精特新企业健康成长营造良好融资环境。

  此外,持续的研发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受访企业家认为,现阶段一方面是专精特新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合作交流还不够密切,难以获取外部的创新资源和支持;另一方面大量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也亟需落地转化。他们建议,搭建起政府、中小企业、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等单位间的协同创新沟通机制,形成创新研发、成果转换的良性循环。(记者 王铭禹)

【纠错】 【责任编辑:冉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