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中部篇|磁力互生,科研成果更高效率落地转化-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14 09:05:50
来源:新华网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中部篇|磁力互生,科研成果更高效率落地转化

字体:

  新华网北京6月13日电(记者高畅 康薇)三面环湖,芳草茵茵。在位于安徽合肥的科学岛上,高6米多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正在运行,这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性能稳态强磁场,两年前曾创造场强45.22万高斯的新世界纪录。

  在这座小岛上,科技成果高效地落地转化,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正如这套稳态强磁场装置一样,各部件相互支撑牵引,一套全链条、闭环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正在紧密构建中。

  这是在合肥科学岛拍摄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一角(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

  一体化布局 多领域研究深度融合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合肥物质院)坐落于位于合肥西郊的科学岛上,下设安光所、等离子体所、固体所、智能所、强磁场中心、核能安全所、健康所7个研究单元。这里,见证了一项项前沿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近年来,研究人员依托稳态强磁场大科学装置和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大科学装置衍生出的超导磁体、电源、低温等技术,在多个领域实现科研成果更高效率落地转化:紧凑型超导质子治疗系统、太赫兹安检仪、创新药物等一大批应用产品……

  “科学岛就像一个宝藏一样。”合肥物质院副院长程艳说道,“通过构建项目(目标)牵引、人员融合、创新要素集聚、协同攻关的建制化科研组织新模式,构建“装置平台—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相互支撑牵引、带动赋能的结构化、一体化科研布局,着力推进磁约束核聚变、强磁场科学与技术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促进能源、环境、信息、健康等多领域研究的深度融合。”

  合肥物质院科技促进发展处处长邓国庆说:针对每项待转化的成果“量身打造”符合其转化的最有路径,包括许可转让、委托开发等多种方式。

  截至目前,合肥市2024年摸排高校院所可转化的科技成果1343项,累计录入科技成果库5662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肥成立企业759家,其中估值过亿企业45家。

  引进耐心资本赋能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往往具有周期长、前期投入大,不确定性大等特点,而创新的过程不止要有耐心资本,还要有抗风险资金。

  “合肥物质院对吸引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尤其是耐心资本是有一定需求量的。”邓国庆表示:“通过一系列创新的政策措施,安徽不仅为科技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而且促进了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

  记者了解到,合肥市在全国首创设立国有股权直投、总规模12亿元、风险容忍度高达50%的市种子基金及种子基金子基金,加大基金“扶早”“扶小”“扶优”力度,支持优质高校院所成果团队项目就地转化,已立项审议项目136个,出资项目85个、金额超1.6亿元。

  同时,合肥在全国首创建立可转化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支持建设7家概念验证中心,正在推动设立概念验证基金,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合肥物质院科技成果转化共101项次,合同总金额11.07亿元。

  打通成果孵化转化通道

  2018年,合肥物质院通过成果授权使用及转让的方式将无人驾驶相关成果转让至合肥中科智驰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转化,目前该公司已将无人驾驶技术推广至交通、物流、安保、环卫等领域。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要经过样品化、工程化、产品化、产业化四个阶段。这其中,中试——即中间性试验环节是产业化的重要一环。

  据了解,合肥市已建设39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覆盖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现代农业等10余个细分产业领域,项目经过中试后产业化成立企业近百家。

  此外,为解决产品应用场景问题,合肥市成立了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公司”,持续“为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常态化开展科技型企业“双需”对接,挖掘场景超400个。

  有了产品、场景,还需要人才。合肥物质院研究生处处长李贵明说:“自2014年起,合肥物质院研究生教育整体归口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在合肥物质院完成,双方通过共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大科学装置及科研平台,实现科研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合肥物质院依托建制化科学研究,产出了一系列高新技术成果,研究生在相关工作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

  据统计,2023年,新增市级及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68家,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新增数量全国排名第2位,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总数达65家。

【纠错】 【责任编辑:陈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