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出台进入倒计时的关键时刻,新华网以创新驱动战略下的“中国制造2025”为主题,举办此次“思享+”主题沙龙活动。会议围绕“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业的颠覆与重生、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升级之路、互联网+与中国制造”等四大议题,邀请政府机构负责人、清华大学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代表,共话“中国制造2025”未来发展美好前景。
4月21日,“思享+”主题沙龙之“创新驱动战略下的‘中国制造2025’”召开。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党委副书记张婷,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教授张智海,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陈录城,三一重工高级副总裁、首席流程信息官贺东东,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方发和,中国航天运载火箭研究院工业技术处长、高级工程师王贺,帕勒咨询公司资深董事罗清启等嘉宾一同参会。[详细]
谈到工业文化对中国制造2025年的重要作用,孙星认为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制造强国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工业内容的建设者。第二是优化工业经济的发展环境,增强工业的软实力。三是推动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后一点是提升中国工业的产品、品质和附加值。[详细]
对于中国制造2025,与其他发达国家提出的规划相比,它们之间虽然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中国制造2025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是着眼于未来,又立足于当下的中国制造业的宏伟发展的蓝图,是一条符合中国自身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详细]
在讲到海尔互联工厂时,陈录城介绍说,互联工厂最终要互联出用户的最佳体验,它有三方面的特征:定制、互联、可视,海尔要打造一个按需设计、制造、配送的互联工厂的体系。海尔就是要做到企业和用户真正的融为一体,创造出用户的最佳生活体验。他说,海尔也有一个梦想,就是为用户大规模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真正的实现用户和企业的零距离。[详细]
工业互联网形成后将是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到制造的终端设备的全程打通。企业要重视建设自己的终端客户,有了客户的数据才能够掌握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才能够洞察市场。确保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企业最需要解决的痛点上去,形成良性的创新和研发环境。[详细]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提出的工业4.0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方发和看来,一个比较通俗的理解就是软件定义一切,“信息化跟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我觉得这是工业4.0最基本的概念。”[详细]
帕勒咨询公司资深董事罗清启在参与话题讨论时表示,工业4.0并不神秘,实际上我们现在并没有处在工业4.0当中,而是正处在工业3.0。当今的时代驱动并不再使用蒸汽机、电力,我们的驱动来自数据的使用,数据是工业体系分类的一个重要标准。实际上进入4.0时代,你会发现,研发在制造化,制造在研发化,供应跟需求是一个整体。[详细]
Copyright © 2000 - 2014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 版权所有 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