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19日电(郭香玉)“十三五”期间,森林旅游在我国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森林旅游依托天然的地缘优势和强劲的带动功能,在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展森林旅游,是近年来林草部门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高自然生态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巩固林业改革成果、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森林旅游扶贫工程,推出一批森林旅游扶贫示范市、示范县、示范景区,确定一批重点森林旅游地和特色旅游线路,鼓励发展“森林人家”,打造多元化旅游产品。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森林旅游游客量达到60亿人次,平均每年游客量15亿人次,年增长率15%。
森林旅游成推动脱贫重要抓手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曾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说,“森林旅游不仅仅吸引游客去旅游,它的意义在于通过森林旅游、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甘肃雪域藏乡森林旅游线——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
“十三五”时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把引导发挥森林旅游扶贫作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各地市县、乡村把发展森林旅游作为推动脱贫的一个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林草资源优势,引导贫困群众创业就业、实现脱贫。
森林旅游具有就门槛低、参与方式多样、基本技能容易掌握等特点,而大多乡村贫困户谋求增收的主要瓶颈是缺乏专业技能、抗风险能力弱,发展森林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贫困地区利用森林等自然资源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实现增收的通道,有利于释放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成为加速增收脱贫的助推器。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打造特色民宿产业。恩施州利川市提出以“十村百企万户”民宿旅游工程为抓手助推精准扶贫,组建了龙船调旅投公司专抓民宿发展,市财政投入资金近1亿元(其中民宿改造补助1800多万元),完善18个民宿旅游示范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大力推动民宿发展,带动村民创业就业脱贫增收。恩施州2017年接待5132.89万人次,森林旅游扶贫直接带动10万人就业,间接带动相关行业40万余人吃上旅游饭。
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将农产品转化为森林旅游商品。确山县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既拉长了森林旅游产业链条,又将农产品转化为森林旅游商品,拓宽了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升了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产业间的有机结合和广大村民的致富增收。
恩施州将农产品转化为森林旅游商品。恩施州利用古村寨、民族村寨、特色产业村等特殊资源,将民居、民俗、茶叶、葡萄等资源打造成特色景观带和体验带,配套发展星级农家乐,将昔日卖不出去的农副产品转化为森林旅游商品,带动贫困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湖南探秘武陵森林旅游线——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 刘科摄
多种模式助力森林旅游扶贫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称,“十三五”时期的森林旅游扶贫归纳为主要的5种模式,即全域带动模式、政策带动模式、资金带动模式、能人带动模式、特色带动模式。
全域带动模式是通过整合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全面推动区域内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区域内旅游经济快速提高,实现贫困人口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安徽省石台县以“森林旅游”引领“全域旅游”发展,通过打造全县14个森林旅游景区,带动脱贫人数1853人,占年度脱贫人数的48% 。贵州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通过全面发展森林旅游,扶持当地村民发展农家饭店、农家旅馆、农家商店服务网点,直接或间接就业达3.5万人,累计净减少贫困人口2.1万人。
政策带动模式是通过制定有力政策实现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森林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出台的政策包括产业扶贫政策、土地扶贫政策、金融扶贫政策、消费扶贫政策、资产收益扶贫政策等。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捷文村在当地政府政策支持下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投入资金建成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梁野山捷文段,并通过森林步道带动森林旅游发展,全村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内蒙古好森沟国家森林公园通过土地零租金等政策建设旅游项目,带动周边村民参与项目建设和提供旅游服务,70%以上的贫困户依靠森林旅游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特色带动模式是贫困地区依托当地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打造个性化的森林旅游产品带动扶贫的模式。这一模式多以乡村为载体,有的是依托特殊的自然景观吸引游客,如银杏秋色、梨树花景等;有的是在独特资源基础上开发特色项目,如探险、溯溪、滑雪、漂流、观鸟等。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借力昌江木棉生态品牌,修建完善沿江旅游服务设施,组织170户村民(其中61户为贫困户)参与旅游服务,在木棉花观景台设置124个摊位,引导村民经营农家乐、旅馆等,使村民实现了超百万元的森林旅游收入。云南腾冲县银杏村依托银杏资源发展森林旅游,全村贫困户从2010年的726户2520人减少到2015年的7户29人,村民通过开设农家旅馆、销售银杏果、务工等实现增收,目前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100元。
四川眉山洪雅玉屏山森林康养基地
森林旅游让百姓走上致富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走进森林、体验自然的需求越来越大,并且对体验、养生、运动、文化、教育等有了越来越多的个性化要求,森林旅游已经成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同时,这也让当地百姓走上了发展森林旅游的致富路。
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将农产品转化为森林旅游商品。确山县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既拉长了森林旅游产业链条,又将农产品转化为森林旅游商品,拓宽了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实现了产业间的有机结合和广大村民的致富增收。
恩施州将农产品转化为森林旅游商品。恩施州利用古村寨、民族村寨、特色产业村等特殊资源,将民居、民俗、茶叶、葡萄等资源打造成特色景观带和体验带,配套发展星级农家乐,将昔日卖不出去的农副产品转化为森林旅游商品,带动贫困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引导农牧户开办旅游接待点。大力扶持“农家乐”“牧家乐”“农牧业观光”等,将森林旅游发展和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长效脱贫相结合,把贫困户吸附到森林旅游产业链上。同时,将农特产品转化为森林旅游商品。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开展生态移民搬迁。荔波县在小七孔景区入口打造极具民族特色的梦柳小镇,将周边贫困村寨的村民整体搬迁至梦柳小镇,村民以旧房置换同等面积的新房。积极引导部分村民在新房内提供餐饮、住宿等森林旅游服务,其他村民可将房屋出租给外来经营者,收取租金,村民们均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通过移民的形式帮扶贫困人口脱贫的例子还有新街村、拉美民族村等。
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实施生态搬迁。老乐山风景区在旅游开发中,把周边的几个村庄整体搬迁安置到景区内,通过置换的方式,免费为他们建起新家。在搬迁安置中,在为景区内村民提高搬迁补偿标准的同时,在景区大门附近为搬迁户规划建设了集自住和食宿经营为一体的农家乐住宅,村民可以依托安置房开办农家乐、超市等森林旅游接待设施,实现脱贫增收,彻底改变贫困面貌。
“我国60%的贫困人口、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分布在山区林区沙区,这些地区脱贫的潜力在山,增收的希望在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场种苗司有关负责人说。
从全国各地参与森林旅游建设的数据来看,森林旅游给当地百姓带来增收的同时,也给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实现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的愿望。
2017年至2018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累计接待游客人数39.1万人次,实现森林旅游收入2.97亿元,带动近3.7万名农民通过参与森林旅游综合服务创收增收,参与森林旅游扶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补助资金1100余万元,户均增收4000余元。
十八洞村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与原生态协调统一,建筑与民族特色完美结合”的建设总原则,以“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为理念,修缮全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在村内修建青石板路、停车场、一期游步道、村大门等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森林旅游发展更为迅速。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引导周边景区联动发展森林旅游。余村与周边景区荷花山、隆庆园等达成联营共识,形成旅游专线,共享游客资源,提高森林旅游整体发展效益,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
全国特色森林旅游线路——内蒙古森林草原生态旅游线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龙头企业助力扶贫。位于乌拉特中旗的温根塔拉草原旅游区是自治区五星级旅游接待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企业通过牧民草场入股分红,为低收入牧民安排食材供应、餐饮接待、文化体验、环境清洁等服务岗位的方式,实现就业280人。其中,直接带动25户低收入牧民脱贫致富,间接带动周边牧民50户受益。
截至2018年底,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依托森林旅游发展,辐射带动周边7个村、66户贫困户、262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罗田县燕儿谷景区村企联建助推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入选2019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根据国家林草局调查研究测算,截至2020年底,通过森林旅游实现增收的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46.5万户147.5万人,受益人数占贫困人口总数的9%,年户均增收5500元,我国森林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注:图片由国家林草局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