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8/18 14:00:29
来源:新华网

当代中国“新青年”:用讲述追寻中共百年红色印记

字体:

  武汉长江以南的武昌红巷,富集了众多红色资源,络绎不绝的游客来这里的武汉革命博物馆参观。一群“新青年”讲解员选择扎根党史,立足时代前沿,传播红色文化,成为传递红色精神的一座桥梁。

  盛夏的江城武汉,蝉鸣阵阵。下午3点,身着红色西装外套、头戴耳麦的“95后”讲解员王霄用热情的欢迎词,开始了当天第3场、时长一个半小时的讲解。

  王霄所在的这座城市,有着“九省通衢”之称,它是中共五大的召开地,更留下了毛泽东、董必武等中国共产党人当年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足迹。城市长江以南的武昌红巷,富集了众多红色资源,参观游览的观众络绎不绝。武汉革命博物馆就位于红巷,王霄是这里的讲解员,为观众讲述红色故事。

  2019年5月,毗邻中共五大会址新建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正式开馆,这是中国唯一一家记录中共纪律建设近百年历程的博物馆,和武昌农讲所、毛泽东旧居等革命旧址和红色场馆同归武汉革命博物馆管理。

  “2018年大学毕业时,看到陈列馆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消息。我是学播音主持专业的,想着或许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优势,讲好文物故事。”王霄回忆。

王霄在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内讲解。新华社记者 伍至尊 摄

  至今,听过王霄讲解的观众已达上万人次。“每一次讲解结束后,观众的掌声都是一份莫大的激励。”王霄说,当讲解员以来,接触了各行各业的观众,自己逐渐从繁杂的知识点中厘清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讲解思路。

  翻开王霄随身携带的一本“秘籍”,上面记录着她曾遇到过的各种问题:观众提问“陈潭秋烈士故居”几个字是谁题写的?向陈列馆的同志确认;到访的老党员同志提出能否增加一些历史故事?与负责讲解词的同志探讨……待解决的难题被依次划掉,被“问倒”的问题则被她重新消化吸收,充实到解说中。

  今年适逢中共建党百年,来红巷的观众比往年多了很多,尤其是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纷纷走进陈列馆学习党史、重温历史。就在当天的这场讲解中,一位观众提问:“中共二大召开那年,党员的党费是多少?”王霄思索未果后,又拿出“秘籍”,把问题记了下来……

  百年党史青年说。20世纪60年代,武汉革命博物馆的第一代讲解员就是从当时的青年学生中招收而来,他们从讲述武昌农讲所里的革命故事开始,拉开了传播红色文化、传递红色精神的序幕。经过几代人不断层的努力,当代“新青年”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展示平台。

  周全是一名“90后”,已成长为武汉革命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的她介绍,这支讲解员队伍中,9名是“90后”,最年轻的一位出生于2000年,大家来自英语、教育、编导、动画设计等不同专业,“在博物馆的岗位上,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台和职业起点”。

  从初出茅庐,到肩挑重任,周全工作多年后,开始像前辈培养自己一样,让新人更多地外出交流、参加竞赛,尝试用不同方式增进他们的业务水平,去宁波、重庆、嘉兴等革命纪念地交流业务;导入“沉浸式思政课”等创新形式,“化身”革命先烈人物,组织情景式党课;走入校园,培养小小讲解员,和孩子们同上一堂思政课……“我要把手中的接力棒交出去。”周全说。

  英语专业毕业的杨露雯笑称自己是团队里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除日常工作外,馆里举办涉外活动时要担任翻译,来外宾时要负责全程英文讲解,平时还要管理大学生志愿者。

  “同学大多成为英语老师,教书育人,连接中外。我也选择当一座‘桥梁’,是串联古今,架起观众和红色文化之间的桥梁。”杨露雯说。

  “亦有星星火,作歌靠少年”。面对厚重的党史、历史,这些当代“新青年”站在时代前沿,用讲述追寻着中共百年的红色印记。

  迎着曙光,每天通勤一个半小时上班的王霄,总是活力满满,笑迎每一位慕名而来的观众。

  “爱国并不是高不可攀,把知识和岗位奉献给国家也是爱国。”王霄说,这几年,从一名学习过党史的在校学生,到专门的红色文化研习者、践行者,身份的转变让自己逐渐向自己所讲述的革命先辈们靠拢,也因承担的使命而感到光荣。

  记者:喻珮、邓楠、方亚东

  编辑:王东明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湖北分社

  联合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