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台北1月3日电 题:“何时回”与“打不打”——新华社在台记者遭遇的“年度之问”
新华社记者吴济海
2020年,我始料未及地在台湾驻点工作了整整一年。留台日久,我和驻台同事越来越频繁地被问及两个问题。
与大陆亲友隔海交流时,被问到最多的就是:什么时候回?
君问归期未有期。我的回答都是:回不去。
为何回不去?表面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其实是民进党当局以疫情为借口,阻挠限制包括新闻交流在内的两岸正常往来。
2020年2月初,台方以疫情为由宣布自2月6日起禁止大陆籍人员入境,导致本应于当月下旬“接棒”的下批驻点记者无法赴台。原本每次在台驻点采访连续停留不得超过3个月,现在被迫一再延期,迄今已逾13个月。
如果说台方起初出台禁令是基于防疫考量,尚可自圆其说,那么,大陆疫情防控早已取得重大成果,经济社会运行逐渐恢复常态,民进党当局至今仍不开放大陆专业人员入境,则显然是出于政治算计。
其实,2020年初至岁末,除“独禁”大陆外,台湾方面并无禁止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专业人员入台交流。如此赤裸裸的“双重标准”不断受到岛内舆论挞伐,但民进党当局却始终置若罔闻,不为所动。
政治算计远不止阻碍两岸专业交流这一桩。一年来,禁止口罩出口大陆、禁止两岸婚姻家庭孩童回台、禁止陆生返校、查禁讲述大陆抗疫的儿童绘本、排拒大陆疫苗……凡此种种,族繁不及备载。用“反中”意识形态作祟评价之,当属客观公允。
大陆亲友不断询问归期,除了思念,还有一份牵挂与担忧。“注意安全”是过去这一年我收到来自长辈、亲友、同事最多的叮咛。
常被问到的第二个问题,主要来自台湾同胞:你觉得两岸会打起来吗?
提出这个宏观而重大问题的,有相识多年的台湾朋友,有见面不足半小时的台湾同行,还有路边食肆老板。有人甚至开玩笑说,你们“撤回”大陆前告知一声,我们也好买机票撤离。
他们的发问,一开始让我措手不及,不知如何作答。被问的次数多了,我的回答多半是“这得看台湾”。
两岸之间发生冲突,要看可能引发冲突的根源。
从抹黑攻击大陆到“倚美抗中”,从打压岛内从事两岸交流的团体和人士到频频向美军购,从插手香港事务到各种意图“修宪”“正名”闹剧,民进党当局和“独派”势力这一年的“反中”冲撞言行,持续加剧着台海紧张动荡。岛内有专家认为,2020年是过去40年来两岸关系最严峻的一年。
也因此,台湾百姓愈加担心民进党当局的莽撞行为引来两岸“擦枪走火”,以至于9月份岛内某地凌晨突然出现密集闪电雷鸣时,不少网友惊呼“以为解放军打过来了”,赶紧上网发文询问。据台湾媒体报道,10月,台湾南部有公务人员用餐闲聊时谈起:“中共哪天真打过来怎么办?”有在场者回答:“那就投降啊!”结果闲聊人员被上级部门约谈。消息曝光引发民意反弹后,相关人员称,约谈不是要惩处,而是“提醒他们”。
在“提醒”别人之前,民进党当局其实应反躬自问:对比前些年两岸交流合作的荣景,民进党对台湾民众承诺的“维持现状”为何已成明日黄花?这一年为何让人们如同惊弓之鸟?
降低民众对安全的担忧,当是负责任执政者的应有作为。台湾民众对于“两岸会不会打”的忧虑,值得民进党执政者三思。
这一年,岛内关心两岸关系走向的人们反复呼吁民进党不要充当美国“反中”马前卒,应尽快回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轨,用不同方式表达对“两岸关系回不去”的深切忧虑。
作为长年跑“两岸线”的记者,我们对当下的两岸关系自然也不免忧心。这一年身在岛内,我们时常安慰台湾朋友:向前看。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世间万物从来“回不去”,只会向前走,两岸关系亦然。几十年来两岸关系跌宕起伏、几经风雨,2020年或许有些特殊,但仍只是历史大坐标系上的一个点。时代大潮浩荡向前,一时乱流逆流终将成为泡沫。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岸关系走向的大势无比清晰。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在对未来更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追求中,两岸同胞定会共享属于全体中国人的繁华、尊严与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