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即人们熟悉的“中风”、“脑梗死”,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三高的特点,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疾病,心源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近年来,随着对心源性脑卒中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心脑同治”已成为心脏科、神经科医生的普遍共识。那么什么是心源性脑卒中?目前对于心源性脑卒中的治疗有哪些新型技术手段?今天我们邀请到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胡海波教授为大家进行讲解。
【专家简介】
胡海波,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支部书记,国家卫计委心血管介入技术培训指导导师,全国先心病介入诊疗质控中心PFO诊疗规范化培训学院秘书长,中国医促会介入学组秘书长,教育部学位评审中心评委。
专家解读:
胡海波: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通常的表现有偏瘫、失语等症状,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导致脑卒中发生的原因主要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或者大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造成血管堵塞。但是,也有一部分脑卒中的发病是与心脏有关的,例如病人出现房颤时,心脏左心房等部位的血栓可以脱落进入主动脉,通过脑循环导致脑动脉栓塞,引起相应脑功能障碍。或者是某些心脏结构的缺陷(比如存在卵圆孔未闭伴右向左分流)造成了静脉系统的栓子没有经过肺循环过滤进入脑循环造成了矛盾性栓塞。在医学上我们将这些由于心脏疾病原因而导致的脑卒中称之为心源性脑卒中。
目前对于心源性脑卒中治疗我们比较提倡微创化的治疗手段,例如针对抗凝药不耐受或者长期服用抗凝药仍反复出现脑卒中、脑出血情况的房颤患者,可以通过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对容易产生血栓的左心耳部位进行封堵,从而达到预防心源性脑卒中的目的。另外,针对卵圆孔未闭相关性脑卒中的患者,我们通常会采取经导管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来达到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目的。
胡海波教授做客新华网
专家介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通常分为不可干预性和可干预性两类,其中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则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源性疾病如房颤、心律失常等。具有以上危险因素的人群在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专家解读:
胡海波:对于存在脑卒中危险因素但尚无脑卒中症状出现的人群来说,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很重要,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戒烟、限酒、低盐低油低糖合理膳食、控制体重、坚持体育锻炼等。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或曾患有脑卒中的人群来说,必须定期检查和接受科学治疗,确保血糖或血压以及心脏健康处于正常水平,这样才能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栏目简介】
《健康解码》是新华网大型原创健康科普视频栏目。关注大众保健意识,倡导健康智慧生活。栏目邀请各大三甲级医院、权威机构专家录制,从健康生活方式、疾病早诊早治、养生误区解读、科学保健知识等多个角度进行系统解读,轻松幽默,深入浅出。每集节目以三维动画与演播室录制相结合的形式展现,全方位、立体化解码健康的奥秘,节目短小精悍,让人们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获得实用、科学的健康知识,有益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