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国际 港澳台 财经 军事 法治 社会 网评 体育 奥运 文娱 传媒 科技 互联网 教育 校园 汽车 房产
  
[新华网]本次直播到此结束。 [ 2007-11-07 10:29:45 ]
[专家]近期来看,数据回来是最期待的。远期来看,月球之后还有行星际的探测,希望看到我们的探测器到火星等其他行星上去。 [ 2007-11-07 10:27:51 ]
[专家]随着嫦娥一号顺利开展各项工作,作为空间技术研究院,二期要发一个着陆器,有一个巡视器,要落到月球表面进行巡视,就不再是遥感的,而可以真正就地去化验。相信几年以后应该能有中国的探测器在月面上工作。 [ 2007-11-07 10:27:41 ]
[专家]咱们国家已经有了环绕月球的卫星,作为北京飞行控制中心来讲,我们成功地完成了载人航天的发射任务,我们已经把3名航天员送到太空并送回来。我期望有一天我们国家的航天员能够踏上月球。 [ 2007-11-07 10:27:17 ]
[主持人]希望学界给大家一个更准确的说法,这样就更方便。嫦娥一号是10月24日发射,未来这么长时间里,给大家推荐一下看点。 [ 2007-11-07 10:26:48 ]
[专家]嫦娥一号在开始时是地球的卫星,现在它是月球的卫星,我觉得也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中间有一个奔月的过程,整个过程叫探测器更好,但是现在把它叫成月球卫星也没有问题,还是对的。 [ 2007-11-07 10:26:29 ]
[专家]以前所定义的卫星是在天文学定义的,定义人造卫星的时候只定义人造地球卫星,现在发展到月球,甚至以后火星更远的行星探测,如果再叫卫星就不是很准确了。我们也觉得,未来还是叫探测器更加准确一些。 [ 2007-11-07 10:25:52 ]
[专家]每一次这种探测避免不了会有一些重复工作,嫦娥一号很多工作是我们国家第一次,比如整个全月面的立体三维成像。这些年月球热,作为美国、俄罗斯以前就有过登月。 [ 2007-11-07 10:21:49 ]
[主持人]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绕月飞行,哪些工作是重复的?为什么在70年代有过一次人类对月球的热潮之后,这些年好象又重新热起来了? [ 2007-11-07 10:21:18 ]
[周建亮]由于月球引力场的特点,现在卫星进入工作轨道,但由于月球引力场的作用,它的近月点会越来越低,远月点会越来越高,最终如果不加之,它会超出我们的设计指标。按照目前的规划,在每个月要进行一次轨道维持,也就是在近月点控制卫星减速,让它的远月点降下来。到远月点让卫星加速,使它的近月点抬起来。 [ 2007-11-07 10:15:37 ]
[记者]在今后的一年当中,轨道还会做哪些测控工作? [ 2007-11-07 10:14:58 ]
[周建亮]应该说随着我们实施8次轨道对策,现在所有有关轨道对策已经作废。 [ 2007-11-07 10:12:21 ]
[记者]现在整个嫦娥一号卫星轨道运行的越来越顺畅。我给大家介绍一位嘉宾,他就是飞控中心副总工程师、绕月探测工程测控系统副总设计师周建亮。他拿了两本书,就是有预案故障对策实施方案,这两本书有600多页,主要是为了防止卫星升空到进入轨道期间能想到的148个对策。现在这两本书还有用吗? [ 2007-11-07 10:12:00 ]
[专家]不过不是大家能够拿耳朵这样直接听到的,因为宇宙是真空的,声音是不能够传播的,还是无线电波传回来,解码之后才能在电台或者因特网上听到。 [ 2007-11-07 10:09:13 ]
[专家]可以听到。我们里面存了很多歌曲和话音,按照计划,在固定的一些节日,把这些话音下载下来供大家听。到时候我会跟大家一起听,因为我也没有听过,我想声音效果一定会非常好的。 [ 2007-11-07 10:08:50 ]
[主持人]我们除了探测之外的一些东西,还带上了32首歌曲,我们能听到吗? [ 2007-11-07 10:08:26 ]
[专家]应该说第一二张照片象征意义更强一些,整个后续的积累对科学意义更大。 [ 2007-11-07 10:01:06 ]
[主持人]从符号的意义和让大家激动的感觉来说,也许第一张、第二张照片很重要,但是从实际角度来说,也许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带有某中试拍的性质? [ 2007-11-07 10:00:47 ]
[专家]有效载荷开机以后,逐渐累计月球的图象,是一种推扫的方式。二维图象获取比较快,目前了解到,接收到图象以后,大概有6个多小时就可以处理出来。如果要处理成三维的,时间会更长一些,大概需要一天左右时间。我们第一次到月球,拍摄时还要和太阳光的高度角有关系,我们要选择合适的相机参数,就是看星上的CCD照相机在什么光照情况下用什么样的快门和光圈拍摄出更清晰的图象,经过这样的测试之后,就可以连续工作,获得非常清晰的图象。 [ 2007-11-07 10:00:31 ]
[主持人]刚才介绍说18号又是一个关键点,既朝着月亮,能量补给方面朝着太阳,数据传输又得朝着地球,第一张照片大概什么时候回来? [ 2007-11-07 09:59:26 ]
[专家]是。 [ 2007-11-07 09:59:10 ]
[主持人]但是需要总人数不会那么多了? [ 2007-11-07 09:58:59 ]
[专家]从卫星控制角度来讲,第三次近月制动结束以后,后续还有非常重要的控制就是转为对月定向,这个操作的复杂程度也非常高,我们必须确保它成功,才能按照计划获取到很多科学探测数据。飞行控制计划是我们制定的,因为首次到月球去环绕,未知因素很多,包括温度以及卫星本身的状态,我们要更加密切监视。 [ 2007-11-07 09:58:01 ]
[记者]现在远望三号、二号以及华山站已经退出了测控。再告诉大家一个消息,这里工作人员要为神七做准备了。 [ 2007-11-07 09:57:07 ]
[欧余军]目前升空探测在我们国家还是第一次,可以借鉴的经验,作为我们来说,也就是前期一些,比如神舟系列的工作,大部分工作还是在摸索中。除了系统上带的一些监控软件,90%以上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软件。 [ 2007-11-07 09:56:40 ]
[记者]我们究竟能够借鉴到的经验能有多少?我们怎么自己把这套模型和系统编出来的? [ 2007-11-07 09:56:16 ]
[欧余军]有103万行。包括前期做的一些测试,那些代码也比较大,有160多万行,整个下来有260多万行,大概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一步步都是按照软件工程化的路子走下来的。 [ 2007-11-07 09:56:00 ]
[记者]这个系统有多少万行指令? [ 2007-11-07 09:55:19 ]
[欧余军]编软件的人有七八十个人,但是参与这项工作的人更多,有一百多个人。 [ 2007-11-07 09:55:06 ]
[记者]精确得益于什么?得益于设计这套系统,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次绕月探测,之前没有太多的前车之鉴,能做到这一点,更重要的就是自主创新。我介绍一位“数据铁人”,软件研究室的主任助理欧余军。实际上编写这套程序当中,在工作一年时间里,他平均每天工作的时间是十三四个小时。和你一起工作的同事有多少人? [ 2007-11-07 09:54:16 ]
[记者]飞行速度现在是每秒1596.84米,按照最初的设计就是要达到1.59公里每秒。目前为止,这一切的精确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我们在目前设计的这套卫星执行体系很精确。 [ 2007-11-07 09:53:50 ]
[专家]到暗面不会自动关机,如果变成偏航姿态的时候,照相机就不能立体拍摄了,所以会关机。前期肯定是大范围的普查,后期具体哪些点感兴趣,可以设定进一步拍照的区域。先普查以后,图象传到地面以后,哪些地方开机,哪些地方不开机,地面是可以控制的。 [ 2007-11-07 09:45:53 ]
[主持人]是不是出于有效载荷的考虑以及能源各方面的考虑,一到暗面会自动关机? [ 2007-11-07 09:45:19 ]
[专家]这次嫦娥一号主要目的还是做全球性的、普查性的拍照,并不要求对某一点的分辨率特别高,是一个普查性的。有没有重点的,应该说预先没有定要拍哪些地方,还是一个全球性的普查。咱们的幅宽大概有60公里。还有就是光照条件的问题,月球背面是没有办法拍的。 [ 2007-11-07 09:44:53 ]
[主持人]这次照片是以拍整体为主还是以拍细节为主?细节是有选择的吗?相机是不停在拍,我们回来再选这还是地面有指令可以选择? [ 2007-11-07 09:44:10 ]
[专家]昆明地面站将根据飞控计划进行数据接收,接收到的数据通过网络传递到地面应用系统总部,并进行本地存储。我们将根据月亮的起落时间来安排工作,每天工作时间大概会在12小时左右。 [ 2007-11-07 09:42:43 ]
[专家]这次检查,包括检查昆明地面站的设备技术状态、人员工作状态和后勤保障状态,昆明地面站目前状态良好,人员全部到位,已经做好了完成数据接收任务的准备。 [ 2007-11-07 09:42:17 ]
[专家]我们要完成照相,这些载荷设备都是根据规定高度设计的,必须在200正负25公里之内,工作效果是最好的。因为月球基本上是一个圆球。 [ 2007-11-07 09:38:56 ]
[专家]卫星的寿命除了取决于元器件本身的寿命以外,主要取决于燃料和电能。刚才说燃料,足够我们支撑很长时间,如果卫星本身电子元器件是好的,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第二个燃料就是靠太阳帆板,在运行过程当中,为了保证卫星能源的供应,我们会调整卫星姿态,我们称为正飞和侧飞。 [ 2007-11-07 09:38:04 ]
[专家]卫星燃料节省是两方面,一个是轨道很优化,控制很准确,带来燃料的节省。在卫星发射时已经给我们带来了燃料的节省,24号发射窗口,我们的发射场确保了零窗口发射,这样就可以为我们的地月转移里找到最优的进入点。 [ 2007-11-07 09:37:31 ]
[唐歌实]我们取消中途修正,得益于卫星准确入轨,还有就是这几次控制一次比一次精,这都是我们取消中途修正的基本条件,取消中途修正直接为卫星节省了200公斤的燃料。卫星上天之后,滴油贵如金。燃料节省下来之后,我们预计是一年时间做轨道维持,燃料节省下来之后,我们可以做到两年,甚至是三年,如果有这些燃料支持我们做科学实验,我们可以做各种各样的轨道实验,比如降低轨道或者抬高轨道,各种实验都可以做了。 [ 2007-11-07 09:36:47 ]
[记者]原本在114小时奔月过程当中,嫦娥一号要进行三次中途修正,但取消了两次,中间一次是轻轻的,能告诉大家它带来的效果是什么吗? [ 2007-11-07 09:35:53 ]
[唐歌实]应该说后面这几次,到最后一次近地点加速达到了万分之三。这次控制误差应该是万分之三。 [ 2007-11-07 09:35:25 ]
[记者]我身边这位是轨道室主任唐歌实。在这几次飞行控制事件中,精确度从最初的1.7%到0.3%,到万分之三,今天的偏差率是多少? [ 2007-11-07 09:35:07 ]
[叶培建]我讲四个好:第一,设计要好。第二,卫星上天以后测控要好。这次测得准、控制住,实现的非常之好。第三,卫星执行要好。执行不好,测得好也不行。第四,关键的关键,都好依赖于什么?依赖于人。我们这些人,整个工作是非常精确的,每天事先讨论,事后总结。工作准确才能使我们做到现在结果如此之精确。 [ 2007-11-07 09:34:29 ]
[叶培建]从发射星箭分离以后它就在表现,应该说卫星到目前为止表现都很好,环月在各方面配合下已经圆满成功了。 [ 2007-11-07 09:33:59 ]
[记者]下一步就要看卫星的了,接下来会做哪些动作? [ 2007-11-07 09:33:19 ]
[叶培建]全部要实现的目标都精确实现了。最高精度达到了万分之三。精确程度超出了我想象。 [ 2007-11-07 09:33:08 ]
[记者]这次卫星执行的有多精确? [ 2007-11-07 09:32:46 ]
[叶培建]得益于精确和努力工作。 [ 2007-11-07 09:32:24 ]
[记者]虽然成功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了,但是这个大厅里的热闹气氛依然没有停止。我身边这位是卫星系统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叶培建。这么成功得益于什么呢? [ 2007-11-07 09:31:48 ]
[专家]应该说大家非常关注,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影响很多人去关注天文,以后学天文的人可能就会比较多。 [ 2007-11-07 09:29:08 ]
[主持人]最近有没有月球热? [ 2007-11-07 09:28:48 ]
[专家]但是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对卫星还要进行很多控制,因为月球的环境是一个很复杂的环境,跟地球相比,对卫星来讲有很多不同的影响,比如卫星上加装了紫外敏感器,绕地卫星是没有这种敏感器。卫星必须对三个方向确定姿态,首先中心要控制卫星,星体对月球,同时太阳帆板还要对着太阳获得能量,同时要用定向天线对准地球,这样才能把数据传回来。 [ 2007-11-07 09:22:46 ]
[专家]这个控制非常复杂,从来没有做过这种控制。正因为它的控制时间比较长,目前地月关系是不满足要求的,只有在11月18号左右,由于地月的关系才能出现这样的控制条件,我们要在第一时间转到卫星对月状态,这样才能开始探测。 [ 2007-11-07 09:22:21 ]
[专家]现在卫星已经进入到了使命轨道,就是可以开始科学实验的轨道,但是离真正科学实验开始还有一段时间。目前卫星还是对于太阳定向的姿态,如果想拍照,必须把安装照相机一面的星体对准月球,我们称为对月镜像,这个大概在11月18日开始,控制流程要达到100分以上,将卫星的姿态由对太阳转向对月球,这样才开始真正有效载荷的工作。 [ 2007-11-07 09:21:31 ]
[专家]探月壤厚度主要是为了估算氦三的含量。月球表面有一层大概厚5—15米的月壤,氦三吸附在月壤里。大概月球上的氦三能供全球上百年的发电量需求,但是氦三能够拿到地球上应用还有很远的距离。 [ 2007-11-07 09:19:11 ]
[专家]探测月球的矿物组成目的主要是两方面:第一,通过分析月球的矿物组成,也能够分析月球的起源,它和地球的矿物组成和其他行星矿物组成对比,能够得出对月球起源上的一些科学推断。第二,月球上有很多地球上没有的元素,月球上有,我们探测清楚以后,为以后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奠定很好的基础。 [ 2007-11-07 09:18:03 ]
[专家]实际上月球的三维立体成像,对月球地形地貌的研究也能推演一些月球的演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地形地貌、内部构造等等一些东西,科学上还能获得很多的研究价值。 [ 2007-11-07 09:16:44 ]
[主持人]从拍照片的角度,就是从天文馆和科普的角度去谈,从科学的角度去谈,这回拍的照片意义何在?会填补一些什么? [ 2007-11-07 09:15:56 ]
[专家]至少第一个任务是可以显示的。 [ 2007-11-07 09:15:30 ]
[主持人]这次嫦娥一号一共有四个目标,从天文馆和普通大众关注的角度,给月球画三维图象是不是最受关心的? [ 2007-11-07 09:15:05 ]
[远望三号测量船副船长刘峻]近几天来,测量船所处的海域海况一直处于较差状态,长时间连续测控加上连续的船摇,使船上的工作人员十分疲惫。通过今天的测控,我们将目送着嫦娥一号卫星进入到它最终的使命轨道,嫦娥一号卫星将每127分钟绕月一周,远望三号完成全部测量工作,开始返航。远离祖国一个月,全体船员都十分挂念家中亲人,祝愿所有远望三号的亲人们身体健康,我们就要回来了。 [ 2007-11-07 09:14:27 ]
[专家]随着各个国家发射航天器的数量增加,在近地轨道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一些碰撞的危险,但是这种碰撞的概率都是非常小的。我们在控制嫦娥一号的过程中,主要还是考虑到轨道的优化设计和能量的最小。进入月球轨道之后,同样考虑的也是这样的问题,我们要保证卫星在长达一年的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运行姿态,这些控制工作是我们重点要关注的。 [ 2007-11-07 09:12:07 ]
[专家]第二,设计好这条路之后还要控制好,按照你想的这条路去走。第三,通讯联系的问题。如果探测器在空中和地面没有联系,那我们就没有任何手段指控它或者了解星上的状态,所以整个链路的保证,我们从来没有做过38万公里的链路保证。现在应该说已经解决了。在整个飞行过程中,整个载荷状态是有遥测信息的,保证它入轨之后能够正常开机工作。 [ 2007-11-07 09:10:31 ]
[专家]应该说一路上还有很多风险,首先就是去月球的轨道,以前从来没有设计过,首先能给它指一条正确的路才能让它过去。因为月球和地球相对的运动,要找一个优选窗口,用能量最省的办法过去,要选好和地面测控的条件。 [ 2007-11-07 09:09:55 ]
[主持人]这一路上38万公里,而且过程当中经过几次变轨,以前没有进行实地测试,你觉得这一路上仪器会不会受影响? [ 2007-11-07 09:09:21 ]
[专家]从发射过程到整个轨道设计的过程,我觉得是完全的成功了。下一步就看这些仪器能不能正常工作,这是下一步关键的地方。到这个地方,我觉得大部分都已经成功了。 [ 2007-11-07 09:09:04 ]
[主持人]如果要说成功,现在走到了哪一步?如果行百米,这次已经行了多少步? [ 2007-11-07 09:08:37 ]
[专家]主要是变轨的过程,就是从地球轨道到半月轨道的时候,还有就是从半月轨道到月球轨道的时候,毕竟是第一次,这里还是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这次能成功,他们做的非常好。 [ 2007-11-07 09:08:08 ]
[主持人]从发射之前一直到今天完成第三次制动,有没有担心的关键点? [ 2007-11-07 09:07:50 ]
[专家]黑白的,因为我们主要目标是制作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图象,根据前面的任务设计和分析,对于可见光波段,就是人眼看到的灰色就能完全满足任务的要求。 [ 2007-11-07 09:07:37 ]
[记者]第一张照片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 [ 2007-11-07 09:07:02 ]
[专家]CCD相机随着嫦娥一号卫星的飞行,连续拍摄月球表面,形成一条15公分宽的胶片,这条胶片能够反映月表60公里宽的条带。 [ 2007-11-07 09:06:49 ]
[记者]相机是怎样的工作状态? [ 2007-11-07 09:06:29 ]
[专家]目前国际上已经经过多次的月球探测计划,也制作过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图象,但是对月球的覆盖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南北极不是特别清楚,我们的目标是制作全月球三维立体图象,它能够反映月表高低起伏的形貌特征。 [ 2007-11-07 09:06:16 ]
[记者]月球上面有什么?最直观的手法就是莫过于给月球拍照,这让我们对嫦娥一号莫名的多了一份期待。这里有第一幅图处理流程。 [ 2007-11-07 09:05:38 ]
[专家]日常工作就是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面站工作只有在月亮升起的时候才能看到探测卫星,只有在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才能结束,我们形象的成为月光工作。根据工程任务的安排,这种工作至少要持续一年时间。 [ 2007-11-07 09:05:14 ]
[记者]我在地面应用系统的总部——国家天文台,这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接收和处理数据。在适当的时机,八大科学探测仪器就要开机工作。我们看一下,虽然现在地面应用系统总部非常冷清,但是真正繁忙的时候马上就要来了,虽然这十几天来,卫星良好的状况已经让科研人员信心十足,但是准备工作可是一点儿都不敢松懈。从发射之日起,这里每天都是24小时有人在值班,而在现场环境当中我们也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这几天多了几个非常明显的公示板。 [ 2007-11-07 09:04:50 ]
[主持人]我们联线在国家天文台的记者。 [ 2007-11-07 09:03:25 ]
[专家]在计算准确的基础之上,还要把卫星摆成一个非常精准的姿态,在这个姿态下,按照我们中心的控制量完成一次点火控制,这样就可以把卫星速度降下来,但是降速的过程是在非常稳定的控制之下,如果刹车过快,就有可能让卫星撞击到月球,如果速度减得不够,在月球的引力下,它会飞出月球的引力场。这在美国和俄罗斯早期搞月球探测时,这两种情况都出现过。所以对于轨道的计算,控制点的选取和整个控制过程当中的监控,要求精度难度是非常高的。第一次近月制动完成以后,卫星已经成为月球饶月轨道,后面两次相对来讲,难度就要小的多。 [ 2007-11-07 09:03:07 ]
[专家]嫦娥一号从地球飞向月球的过程当中,逐步要进入到月球的引力场,它的速度会出现一个轨点,也就是它到了地月引力的平衡点之后,速度会逐渐降低和逐步加速的过程,那这个点就要计算的非常准确。 [ 2007-11-07 09:02:16 ]
[马兴瑞]我是充满信心的,我相信我们这一支队伍是成熟的,是能够打硬仗的,我们有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别是有党和国家领导对我们的关注和关怀,这些都是成功的基础。 [ 2007-11-07 09:01:26 ]
[记者]您对卫星接下来工作也是胸有成竹吧? [ 2007-11-07 09:01:07 ]
[马兴瑞]嫦娥一号卫星环月任务是一年,有许多专家都介绍,概括来说就是对于月球的表面三维进行成像,就是要制作三维立体月图,同时对于月壤的厚度进行测量,以及包括月球上一些有用的元素进行探测。经过这段时间的飞行,对地月空间环境也进行了探测。 [ 2007-11-07 09:00:52 ]
[记者]请您给大家讲一下以后卫星在工作轨道上要干些什么事呢? [ 2007-11-07 09:00:13 ]
[马兴瑞]下一步,对卫星系统来说要进行在轨测试,要准备建立正常的姿态,对月球进行科学的探测。所以下一步的任务还很艰巨,还需要我们航天人和科学院系统以及总装备部的指控系统一起来紧密的合作,才能够实现科学的目标。 [ 2007-11-07 08:59:23 ]
[马兴瑞]应该说这次准确的、精确的进入了环月圆轨道,为下一步科学目标的实现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承担着运载火箭和卫星两大系统,我应该算是第一责任人,应该说这次发射是准确发射,精确入轨,今天又实现了准确和精确的环月飞行,可以说工程的目标基本实现了。 [ 2007-11-07 08:58:17 ]
[记者]现在整个大厅里依然是气氛热烈,因为大家抑制不住。我现在请到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他管着两个重要系统,一个是火箭系统,再一个是卫星系统。 [ 2007-11-07 08:56:57 ]
[专家]我认为是完全有信心的。 [ 2007-11-07 08:54:13 ]
[记者]有信心吗? [ 2007-11-07 08:53:58 ]
[专家]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进行对月球的探测,所有遥测数据要下来,当然所有遥测数据下来之前,卫星姿态要进行符合姿态的调整,数据下来以后我们再进行处理。 [ 2007-11-07 08:53:49 ]
[记者]接下来的工作是什么呢? [ 2007-11-07 08:53:25 ]
[专家]我们搞航天四、五十年,但是到月亮上还是第一次,确实有很大把握,但也有很多未知的东西。今天能够达到月球的目标轨道,可以说我们中国人可以自豪地讲,月球,中国人来了,中国人到了,中国人准确地到了。这个时刻我们非常激动。 [ 2007-11-07 08:53:03 ]
[专家]11月5日那天是我们第一次进入月球环形轨道,这是我们非常大的突破。今天,我们非常准确地达到了目标轨道,就是圆轨道,212公里,这是我们非常大的成绩。 [ 2007-11-07 08:52:03 ]
[专家]嫦娥卫星奔波近10天以后,准确地被月亮捕获,成为月亮的人造卫星,但是离目标轨道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经过近三天的努力,我们在近月点实施了三次制动之后,已经进入目标轨道,现在可以说工程的目标已经完成,这是嫦娥工程非常大的重要的阶段,标志着中国航天的能力已经完全可以完成对升空探测月球的切入点和能力。 [ 2007-11-07 08:50:43 ]
[记者]当8点34分32秒,490牛顿的大马力发动机成功关闭之后,目标轨道和现实轨道重合的时候,现场工作人员又紧紧的拥抱在一起。 [ 2007-11-07 08:49:32 ]
[主持人]刚才在现场的情况怎么样? [ 2007-11-07 08:48:17 ]
[专家]现在卫星已经进入到环月工作轨道,开始进行各种科学实验活动,这些载荷就开始开机干活了。我们非常期待嫦娥数据能够非常好的回来,其中这些数据也能够很快的给公众看到。 [ 2007-11-07 08:48:00 ]
[专家]第三次近月制动成功一后,嫦娥一号变成了真正的按照使命轨道进行飞行的飞行器,可以开展科学实验工作了。 [ 2007-11-07 08:47:03 ]
[新华网快讯]北京飞控中心宣布,嫦娥一号卫星顺利进入工作轨道,即将进行绕月探测活动。 [ 2007-11-07 08:42:52 ]
[新华网快讯]7日8时35分,嫦娥一号卫星主发动机关机,第三次近月制动结束。 [ 2007-11-07 08:37:32 ]
[新华网]嫦娥一号在11月7日实现第三次近月制动后,才能最终进入预定的环月工作轨道。嫦娥一号到达轨道后能否建立并保持三体定向姿态,即能否确保有效载荷对月进行探测,太阳翼对日获取能源,定向天线对地保持数据传输,同时,卫星本身热控、供电等分系统能否有效调整都是后续工作中的关键环节。 [ 2007-11-07 08:36:41 ]
[新华网]据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陈求发介绍,嫦娥一号卫星进入环月轨道后,后续轨道控制与保持、科学探测、数据传输与接收等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 [ 2007-11-07 08:35:26 ]
[新华网]本次制动大约将持续十分钟,现场人员正在紧张工作。 [ 2007-11-07 08:30:59 ]
[新华网快讯]嫦娥一号第三次近月制动发动机开机。 [ 2007-11-07 08:24:45 ]
[专家]好。 [ 2007-11-07 08:26:37 ]
[记者]现在还有不到20秒的时间,我们一起等待这个时刻。 [ 2007-11-07 08:26:27 ]
[专家]进入轨道之后,就是为后期的科学实验做准备。 [ 2007-11-07 08:26:13 ]
[记者]进入轨道之后,卫星干什么呢? [ 2007-11-07 08:25:56 ]
[专家]我们叫做工作轨道,第一,它是一个圆轨道,是离月球距离200公里。周期是127分钟。第二,它是极月轨道,它飞行时始终跨着月球两极进行旋转。 [ 2007-11-07 08:24:01 ]
[记者]首先您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进入的轨道是什么样的轨道? [ 2007-11-07 08:24:01 ]
[记者]在14天的时间里,已经先后进行了第一次远地点变轨和三次近地点变轨之后,开始进行114小时慢慢的奔月征途,在这个征途中进行了一次中途修正,在前天进入绕月轨道,昨天进行了第二次近月制动,今天进行第三次近月制动,大概时间是8点24分21秒,大概在8点34分32秒结束。成功之后,意味着嫦娥一号进入工作轨道,开始科学探测工作。 [ 2007-11-07 08:23:54 ]
[记者]现在现场已经非常热闹,今天嫦娥一号将会进行最后一次的“临门一脚”的关键动作,就是第三次近月制动。 [ 2007-11-07 08:23:23 ]
[主持人]现在嫦娥一号运行情况怎么样?最后一次近月制动情况准备情况怎么样? [ 2007-11-07 08:21:59 ]
[新华网]11月6日11时3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二次近月制动,卫星顺利进入周期为3.5小时的环月小椭圆轨道。 [ 2007-11-07 07:23:26 ]
[新华网]11月5日11时37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一次近月制动,顺利完成第一次“太空刹车”动作。卫星被月球捕获,进入环月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月球卫星。 [ 2007-11-07 07:22:23 ]
[新华网]31日17时28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近地点变轨,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飞向月球。这也是卫星入轨后的第四次变轨。 [ 2007-11-07 07:16:35 ]
[新华网]29日17时56分,位于南太平洋上的远望三号测量船发出指令,嫦娥一号卫星开始实施第二次近地点变轨。 [ 2007-11-07 07:15:35 ]
[新华网]30日17时 40分,嫦娥一号卫星到达48小时周期轨道远地点,距地面高度12万公里,创下我国航天器飞行测控新纪录。  [ 2007-11-07 07:15:02 ]
[新华网]26日17时33分嫦娥一号实施了第一次近地点变轨,卫星进入远地点为7万多公里的24小时周期轨道。在这一轨道上,卫星将运行3圈。 [ 2007-11-07 07:06:13 ]
[新华网]北京飞控中心25日下午按计划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第一次变轨,目的是将卫星近地点高度由200公里抬高到600公里。指令发出130秒后,第一次变轨圆满成功。这次变轨表明,卫星推进系统工作正常。 [ 2007-11-07 07:06:00 ]
[新华网]10月24日19时09分,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总里程100多万公里、时间为两周左右的漫长“嫦娥”奔月旅程开始了。  [ 2007-11-07 07:05:43 ]
[新华网]首先,让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嫦娥一号奔月的历程。 [ 2007-11-07 06:52:43 ]
[新华网]11月7日8时左右嫦娥一号将进行第三次近月制动,将轨道调整为周期为127分钟,高度为200公里的极月圆轨道,届时嫦娥一号卫星正式进入科学探测的工作轨道。 [ 2007-11-07 06:5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