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荣誉出品
总策划:周锡生 本期策划:李保东 编辑:闫帅南
  11月6日至7日,中断一年多的伊核问题谈判在日内瓦重新举行。伊朗与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以及德国的代表,讨论该国备受争议的浓缩铀计划。然而,就在会谈重启的前一天,伊朗高调宣布其“核计划”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伊朗在生产核工业原料“铀黄饼”的技术上实现自给自足。 …[详细]
      伊核日内瓦会谈是谈判还是聋子的对话?
  对于美国来说,伊朗的核活动有着极为复杂的国际政治内涵,包括对不扩散体制的挑战,以及对美国所主导的中东地区安全秩序和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等。因此,美国在伊朗是否可以,以及多大程度上可以具备独立的核燃料生产能力这一关键问题上始终三缄其口,其真实意图则是迫使伊朗放弃上述能力,使得核扩散的风险降到最低点,从而实现其安全利益的最大化。对于伊朗来说,核计划是国家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改善环境的需要,也可能有军事方面的考虑。伊朗所要求的是有独立核燃料生产能力的和平利用核能。 …[详细]
  在伊朗看来,依赖外部核燃料供应将使伊朗处于非常脆弱的、经常遭受打压的地位,伊朗自近代以来的受害经历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疑虑。此番会谈之前,伊朗总统内贾德多次强调,掌握“民用核技术”是其“不可剥夺的权利”,是“绝对的”,故而也是“不容谈判”的。美国试图借助会谈迫使伊朗做出实质性让步,包括放弃以浓缩铀为内容的核燃料生产能力以及交出部分库存低纯度浓缩铀。 …[详细]
      伊核谈判,美伊各做“题外文章”
  当前伊国内经济形势严峻,政府压力很大,希望借助重启谈判这一姿态得到欧洲国家、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同情甚至支持,进而赢得更大国际空间。至于美国,此番谈判则是奥巴马政府对伊“双轨”策略的延续:推动安理会通过第1929号决议,同韩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单方面追加对伊制裁,这是大棒;舞完大棒后又借谈判进行接触,这是胡萝卜,又拉又打已成固定模式。此外,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朱威烈指出,在经历了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后,美国已不想、也无力再重启战端了。 …[详细]
  在伊核谈判艰难重启的当下,朝核问题却仍破冰艰难,其背后均不可忽视美国因素。有专家表示,正是美国长期对朝鲜、伊朗的敌视甚至颠覆政策,导致两国产生极度的不安全感,这是它们发展核能力的最大动力。美国不给予两国安全承诺,核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当然,虽然会谈实质结果不多,但谈判能够得以恢复并且没有在中途破裂,这本身就具积极意义。毕竟,谈总比不谈好,对话总比对抗好。 …[详细]
      伊核谈判要把“积极意愿”保持下去
  在伊核问题“6加1”谈判中断14个月后,六国及欧盟首次与伊朗坐在同一张谈判桌旁进行对话,这本身就表明各方具有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意愿。而此次会谈气氛是好的,没有出现中途破裂的局面,当属不易。各方商定明年年初继续会谈,也使对话在“中断”“重启”之后,保持了势头。在会谈呈现一些积极动向的同时,西方与伊朗的分歧仍然存在。人们从欧盟和伊朗在会谈后的表态可略窥一二:欧盟方面强调,解决伊朗核问题是此次谈判的中心目的;伊朗则表示,应着重讨论核裁军、核不扩散等问题,而不应剥夺伊和平使用核能的权利。 …[详细]
  分析人士认为,这种分歧一定程度上透射出争论中的焦点。美国和欧盟不愿看到伊朗核技术进一步发展,急切希望在伊核问题上实现突破。为此,美欧一方面通过单边制裁的方式逼伊朗重回谈判桌旁,另一方面主动与伊朗接触,表达重启谈判的愿望,进行促谈。总的看,双方都在会谈中采取了建设性的态度,展现出通过对话与谈判解决分歧的积极意愿。下一步,重在把这种“积极意愿”保持下去,把握合作与灵活之“钥”,寻求对话取得进展。 …[详细]
投票与调查
扩展阅读
· 时隔14月 伊朗重回核谈判桌
· 伊核谈判未始 “隔空喊话”先行
时隔14月 伊朗重回核谈判桌
科学家遇袭 伊朗核谈判蒙阴影
话中音
  我们不会就伊朗不可剥夺的权利与任何国家谈判,但如果他们想谈合作,那我们已准备好。
内贾德
  伊朗可以在未来某个日期从事铀浓缩活动,条件是伊朗向世人证明其能够以负责任的方式履行国际义务。
美国国务卿克林顿
  这本是意料之中的事,美国与伊朗两大当事国都对取得进展不抱太大信心。
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
  美国试图借助这次会谈迫使伊朗做出实质性让步,包括放弃以浓缩铀为内容的核燃料生产能力以及交出部分库存低纯度浓缩铀。伊朗认为,其参与谈判是赐予美欧国家与伊朗进行核能项目合作的机遇,而不是为美欧国家提供训斥伊朗的机会。以日内瓦会谈为标志,伊核问题似乎重回谈判和缓和的轨道。然而,不仅双方分歧没有缩小,反而疑虑进一步增加。当然,虽然会谈实质结果不多,但谈判能够得以恢复并且没有在中途破裂,这本身就具积极意义。毕竟,谈总比不谈好,对话总比对抗好。
网友互动 点击进入论坛讨论  欢迎网友提供热点话题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往期话题
首都如何不成“首堵”
高价地再现 房企“不差钱”?
“傍傍族”为何盛行?
矿难后干部怎能自我表扬
伊核谈判,美伊各做“题外文章”
证券市场20周年:书写哪些传奇
官员为何纷纷自称“弱势”?
“国考报名人数减少”说明什么?
2010年A股收官战 股民如何应对
"蛋形蜗居"能否孵化住房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