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索契冬奥会开幕还有3天的时间,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2月3日在“索契—2014”新闻中心表示,索契为举办有史以来最棒的一次冬奥会做好了一切准备。
当天,面向冬奥会非注册记者开放的媒体中心也正式投入全天候运营。由于此次参与冬奥会报道的记者队伍庞大,组委会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奥委会非注册记者特别设立了单独的媒体中心。媒体中心设有288个工作席位和多个多媒体工作室,为记者们提供全面的信息和技术支持,还可在空闲时欣赏美丽的海景。目前已陆续有记者进驻,对组委会的安排,记者们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索契时间
火炬点燃民众热情
俄罗斯现已进入索契时间,仍在传递中的冬奥会圣火正在慢慢接近目的地。穿越了俄罗斯全境的奥运圣火,已将俄罗斯人民的热情点燃,只待7日晚上点亮主火炬的那一刻。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志愿者正涌向索契,最近驶往索契的飞机和火车几乎天天爆满。开通已两个月有余的莫斯科至索契专列每天向索契运送上千人,专列乘务员娜塔莉亚向记者介绍,专列乘客许多都是前往索契观看冬奥会的观众,还有部分志愿者,因此这趟列车是名副其实的冬奥会专列。列车上设有冬奥会授权标识,还有专门的冬奥会纪念品销售点,旅客们不用等到抵达索契,即可拥有现在炙手可热的吉祥物“冬奥三宝”。
在俄罗斯,不仅索契洋溢着热烈的节日般的气氛,各地都如庆祝节日一样期待着索契冬奥会的开幕。首都莫斯科的街道、地铁、公园和商场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冬奥会的宣传横幅、标识,城市里的大屏幕反复播放着冬奥会宣传片。
市民谢尔盖告诉记者,索契冬奥会让俄罗斯再次作为东道主站上奥运舞台,每个俄罗斯人都觉得特别骄傲,冬奥会是全俄罗斯的节日,也是全世界体育迷的节日。他和家人都是冬季运动项目的爱好者,虽然由于工作原因没办法去现场,但一定会关注俄罗斯队的表现和自己最喜爱的项目。
准备就绪
索契换上奥运盛装
目前冬奥会体育场馆已完全准备就绪。索契冬奥会组委会主席切尔内申科表示,所有的赛场均已通过了高标准的国际测试赛测试,前后共进行了20多场测试赛,堪称史上测试次数最多的一届冬奥会。此外,场馆内部临时基础设施也均已搭设完毕,食品供应等后勤保障也陆续到位。整个索契都换上了奥运盛装,等待前来参加盛宴的八方宾客。索契冬奥会澳大利亚代表团团长切斯特曼称,在安全保障方面,俄罗斯全境都加强了安保系统,而且索契采取了最全面的安保措施,在索契感到自己很安全。他表示,澳大利亚奥委会“完全赞同国际奥委会的意见,索契冬奥会将是一届安全的奥运会”。
除比赛以外,索契冬奥会奖牌也是各界关注的焦点。日前,奥组委宣布为纪念车里雅宾斯克陨石坠落事件一周年,将为2月15日获得比赛冠军的运动员额外颁发镶有陨石碎片的金牌。这一创意,为本届冬奥会又增加了一大亮点。而本届冬奥会奖牌本身也颇具特色,采用了极具俄罗斯民族风情的镂空设计,并绘有索契的美丽风光,非常有纪念价值。这1254枚奖牌已通过了重重严格的检测,很快就将抵达索契,等待运动员们来摘取。
目前,索契冬奥会奥运村和奥林匹克公园已正式启用。冬奥会期间在奥林匹克公园总共将举行千余场文化活动。此外,参与冬奥会文化节目的重头戏——冬季艺术节的艺术家们正进行最后的彩排,冬奥会期间将为来宾们献上精彩的文化大餐。
立体多维
安保监控毫不含糊
切尔内申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自信地称,本次冬奥会将是“史上最放心的奥运会”。索契冬奥会总投资已达500多亿美元,成了“史上最贵奥运会”;同时,30亿美元的安保投入也大大超过之前的纪录——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15亿美元,当之无愧地“问鼎宝座”。
目前索契部署有4万多名警察,其中大部分都是从外地抽调而来,相当于2012年伦敦奥运会警察人数的两倍。对于只有37万人口的索契,警察可谓无处不在。巨额费用与安保持续时间长也有关系。冬奥会会期为2月7日至23日,但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从1月7日到3月21日都是管制期。1月7日进入“索契时间”后,俄开始严把出入关,严格程度大大超过了去年有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参加的二十国集团圣彼得堡峰会。
在冰上项目场馆周围,记者看到园区外架起了相隔1至5米的两道栅栏,监视摄像头在公共场所进行实时监控,入园车辆需用探测器对车身各处进行检测,警察也在园区内部和关键地点进行24小时巡视。冬奥会观众必须申请带有本人照片和个人信息的特别通行证,只有同时持有通行证和门票的人方可进入赛场。
虽然安保措施空前严格,但索契市民的生活似乎并未受太大影响。在索契中央市场等安全重点地区,依然人流如织,街头上也是摩肩接踵,几乎感受不到紧张气氛。当地市民伊莲娜对本报记者表示,家乡即将迎来国际盛事,她感到非常自豪。虽然各种限制和检查对出行造成了些许不便,但这是非常状况下的非常之举,她和身边的人都对政府表示理解和支持。
普京1月4日签署总统令,允许未来3个月内可在索契举行与冬奥会无关的集会、游行活动。俄军事科学院院士彼得罗夫斯基告诉本报记者,此时放开对集会活动的限制,也表明索契安保水平已达到可应对任何突发事件的“最放心”程度。(驻俄罗斯记者 陈效卫 谢亚宏 林雪丹)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