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阿姆斯特丹,应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邀请,对荷兰进行国事访问,开启欧洲之旅。威廉-亚历山大在机场为习近平举行隆重欢迎仪式。这是习近平在威廉-亚历山大陪同下检阅仪仗队。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新华网: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了中国的“核安全观”,您怎么看中国的“核安全观”?
曲星:习近平主席不仅首次提出了中国的“核安全观”,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综合性提出“核安全观”的人。核能发展到现在,出现了一些核安全事故。如何客观的看待核电,如何安全利用,他讲了“四个并重”和“四个坚定不移”,既要发展核能,也要注重安全。习主席提出的“核安全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
新华网:在德国,习近平主席公开谈及二战历史,以及侵华日军杀害30万中国军民的罪行。有外媒称习近平是在敲打日本,显示对日的强硬姿态,您怎么看?
曲星:习近平主席在德国谈这段历史,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德国在二战的时候是法西斯国家,也犯下了大屠杀的罪行,但是它很好的反思了过去,也采取了切实的措施来防止纳粹法西斯主义的复辟,也注重对国民的教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包括它后来获得了世界人民的原谅,也获得了犹太民族的原谅。相比之下,日本的反省态度非常差,习近平主席选择在德国提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有他的涵义,即日本要想真正获得亚洲人民的原谅,他就必须要像德国一样反思历史,真正改正颠覆二战历史的行为。
新华网: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中、署名文章中经常旁征博引,引用古今名言诗句,谚语小故事,也提及了很多历史古迹和著名的历史人物。同时,他还看望了《红楼梦》法文译者,出席比利时大熊猫园开园仪式,这对于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
曲星:欧洲本来对中国的文明非常敬仰,习主席在此次出访的众多演讲中引用一些古诗词和典故,进行亲民的文化交流,这些通过媒体的放大效应,进一步加强了欧洲人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增强了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习主席在讲中国和欧洲的四大伙伴关系时,就提到了“文明的伙伴”。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和欧洲,文明的元素非常突出。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历史上也有很多中欧文化交流的例子,比如,一些法国文学作品很早就被引进到中国,在中国青年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次访问中,文明、文化的元素是非常突出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