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海口6月5日电(记者张钟凯 夏冠男 郭亚强)在海南省琼海市著名的南海渔港潭门镇,街道两旁都是各种海鲜店和工艺品店,唐冠螺、凤尾螺、万宝螺、龙虾、海参、鲍鱼、砗磲……各种海洋珍品令人目不暇接。小镇的繁荣来自这里渔民世代耕耘的南海,也离不开一本流传百余年、为昔日海上丝绸之路指点迷津的“航海圣经”《更路簿》。
中国多位学人通过对古籍的反复考证,发现早在公元前200多年的秦汉,就有先民已在南海航行和生产。而渔民传抄使用《更路簿》,可追溯至明清时期。一个罗盘加一本《更路簿》,让中国渔民在没有精确的航海图标和卫星定位系统的时代,顺利前往南海作业,并下南洋进行交易,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者。
“学会更路簿,能当海师傅”。《更路簿》是古代海南人发现和开发南海诸岛的真实记录,它总结了自古以来渔民的南海航行的经验,成为当时船长必备的“航海圣经”。
“自大潭过东海,用乾巽使到十二更……”这是《更路簿》中的一句话。“大潭”指琼海潭门港,“东海”即西沙海域;“乾巽”是航行角度;“更”指路程,约10海里。话虽简短,但出发地、目的地、航向以及航程标示得很清楚,一本《更路簿》涵盖了南海所有的岛礁,全部用本地方言命名。
“当年渔民到南海打鱼和到南洋都靠《更路簿》,渔民在南海收获海产品后在船上或礁盘上晒干,再运到星洲(新加坡)等地换煤油、布等商品回来。”潭门镇上教一村的渔民卢家炳手捧家传的《更路簿》告诉记者。
这位64岁的老人对这本传自“爷爷的爷爷”的《更路簿》如视珍宝。他们家世代捕鱼为生,先辈都是船长,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记录并指导自己航行轨迹,他们的航海记录成就了《更路簿》的初稿。
“南海有‘千里长沙,万里石塘’的浩瀚,什么风选择哪个角度航行,有多少暗沙,都在簿里能找到。”卢家炳87岁的父亲卢业发说。
通过历代渔民的不断完善和修改,《更路簿》不仅详细记录了西沙、南沙群岛的岛礁情况,也记录了起航线、岛礁地貌和海浪、潮汐、风向等水文气象信息。在它的指引下,海南渔民不仅探索出捕捞业的黄金水道,也为“海上丝绸之路”铺平了道路。中国海船越来越频繁地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雷州半岛起航途经越南、泰国、马来半岛、缅甸、印度等国,进行特产交易。
据考证,《更路簿》形成于明代,清朝时民间开始流传手抄本,目前已发现10余个版本。彭正楷版本的《更路簿》记载有17条西沙捕鱼线路,200多条南沙捕鱼线路,29条从南沙返回海南岛的航线,充分表明西沙、南沙海域早在明代就已经成为中国渔民的传统渔场。目前《更路簿》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如今,卫星导航已经代替了《更路簿》,指导渔民出海捕鱼,但是《更路簿》的影响并未消失。卢家炳35岁的儿子卢传明虽然现在完全依靠现代设备指导航行,但在父亲的言传下也完全能看懂《更路簿》,“通过卫星导航比照,你会发现它的记录真的非常准。”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