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有座金融城,非同一般。在这块面积仅为1平方英里的土地上,是英国支柱产业——金融服务业的中心,这块“弹丸之地”的产值竟然占到全英GDP的3%。
金融城市长官邸同样非同一般。它历史悠久,富丽堂皇,甚至有人说,其设计不亚于英国皇宫。
6月18日上午,一般不对外开放的金融城市长官邸为中国总理李克强的到访,打开了大门。
当天,这里云集了英国两家全球顶级智库——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和国际战略研究所的300多位“有智慧的头脑”,他们到此都是为了亲耳聆听李克强的演讲。
【“欢迎您,李总理”】
金融城市长官邸2层的埃及厅内,高朋满座,济济一堂。根据访英日程安排,李克强当天将在这里面向英国智库,为大家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
10时许,李克强步入大厅,全场响起了长时间的欢迎掌声。
李克强与英方嘉宾握手致意,并在台上就坐。
英方致辞者在用标准的“英式英语”做了简短的开场白后,用中文几乎一字一顿地说道:“欢迎您,李总理。”
这一切,显示了英方对于李克强此次演讲的重视和期待。
【谈国情,心中有“数”】
在全场瞩目中,李克强站起身来,走到演讲台前,发表了题为《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的演讲。
面临提质增效转型压力的中国,改革、发展现状到底如何?一个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中国,又将如何与世界相处?
这是在座的每一个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谈及中国国情,李克强对一串串数字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中国GDP世界第二,但人均排80多位;中国中西部人均GDP刚达5000美元,一些省份不到2000美元;还有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我讲了这么多经济学的数据,在座的各位可能不一定特别感兴趣,因为智库研究的往往是思想,思想有时候比数据更抽象,也显得更加有智慧,但是毕竟数据是基础。”
在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人们看到了中国总理对于复杂国情的冷静认识,看到了中国总理为国家实现现代化列出的任务清单,更看到了中国总理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在座的智库成员们丝毫没有因李克强列举大量数字而感到枯燥,相反,他们很多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总理对“家底”的了解令他们印象深刻,这些数字让他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谈和平,妙语连珠】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少数西方媒体开始不断制造各种“中国威胁论”,仿佛“国强必霸”必然会在中国身上得到应验。李克强在当天的演讲中,花了相当的篇幅介绍中国的“世界观”。
“过去中国30多年的发展,是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我们吃到了甜头,为什么要放弃呢?”
一句反问,道出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在逻辑。
“历史昭示我们,战争是人类智慧的失败,和平是反思灾难痛苦的结晶。”
一句陈述,显示了中国总理关于“战争与和平”这一人类重大主题的哲理性思考。
“历史蕴藏着一切智慧,不学习历史注定要重蹈覆辙。”
一句引语,表明了中国愿以史为鉴、与其他国家共谋发展的决心。
在当天的演讲中,类似的话语不断闪现,在“东方智慧”和“西方思维”的双重阐释中,现场听众更能认同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
【谈中英,畅想美好未来】
台下的听众,除了希望听到中国总理亲口介绍中国国情、亲口阐释中国的“世界观”,自然对中英关系发展也非常感兴趣。
李克强在演讲中说,中英虽然远隔万里,既是“遥远的邻居”,又是“文明的伙伴”,我们离得不远。“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家喻户晓,汤显祖的《牡丹亭》也登上了英国的舞台。”
他呼吁,中国和英国,东方和西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面对发展变化的日新月异的世界,应该抓住机遇,共同应对挑战,携手建设一个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
【演讲结束,反响热烈】
李克强演讲结束后,台下再次响起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不少在场人士相互分享他们听完演讲的感受,大家都觉得“很有收获”。
中国越发展,越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也就越需要有人能在重要国际场合,用外国听众听得懂、感兴趣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多位听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李克强当天的演讲,让他们对中国未来发展更加充满信心。(新华社记者 明金维)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