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海南琼海:55万“番客”共写“海的故事”

2014年07月01日 08:54:01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海口7月1日电(记者朱东阳 夏冠男 郭亚强)廊腰缦回的楼阁立柱、檐牙高啄的屋角浮雕、透着历史沉香的斑驳木门、百叶窗下的鲜艳花朵、遮天蔽日的南洋雨树……海南琼海市街巷的很多建筑都洋溢着独特的南洋风情。

  这些建筑的主人多是华侨,他们曾沿着昔日的海上丝绸之路“下南洋”寻找财富和机遇,也给后人留下了数不尽的“海的故事”。

  琼海市是海南省著名侨乡,据不完全统计,祖籍琼海的海外华侨、华人有55万人,比琼海市常住人口还要多。其中,中原镇更是侨乡中的侨乡,曾孕育出6万多名华侨,是当地常住人口的两倍多。

  这些当地人口中的“番客”,在东南亚地区打拼多年,不光致力于帮助家乡建设,还促进了中国和这些地区的文化交融。

  琼海中原公用自来水企业公司是新加坡华侨朱国儒在1988年投资兴建的,15岁就随父兄赴马来西亚讨生活的他,也曾过着白天打小工、晚上读夜校的日子,后来在新加坡成立水电公司。朱国儒投资360万元在家乡建起自来水厂,解决困扰当地百姓多年的民生问题。

  满厂子的槟榔花香里,我们见到了水厂的老厂长方文琼。方文琼是朱国儒的远房亲戚,说起老先生难掩敬佩之情,“当时镇上各方面环境不太好,他还是坚持办。当时70多岁的人了,每半个月就带着儿子从新加坡回来一趟。他说一定要给家乡办件实事”。

  在中原镇,由华侨捐资兴建的还有医院、中小学等公共服务设施。琼海华侨医院院长王云告诉记者,1960年归国华侨王开吉发动侨胞侨眷捐资扩建了原本只有县级规模的医院,并继续捐资购买医疗设备、维修建筑,使医院成为海南第一家一级甲等医院。

  在琼海市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仪看来,华侨的故事实际上是海的故事。他说,早年间的华侨下南洋,要趁着东北季风顺洋流驶船;等到他们获得了财富,就趁着西南季风回到故乡,用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反哺邻里乡亲。

  通过大海,琼海的华侨们开始了足以让自己感到骄傲的淘金之旅;也正是通过大海,中国与东南亚贸易与文明的纽带被他们系上、结牢。

  如今琼海人的生活已被华侨文化打下深深的烙印。华侨带回来的咖啡和面包成为当地人常吃的食物。斯克如(screw即螺丝刀)、罗亚(lawyer即律师)等舶来词已经成为当地方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很多华侨看来,“海的故事”讲述的不光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更是匹夫有责的家国心。出身琼海博鳌镇、长期旅居印尼的蔡家森家族,就曾为故国正在进行的抗日战争奔走呼号,捐资捐物。蔡氏兄弟留下的蔡家宅如今已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蔡氏长孙媳王普君出生于琼海,在印尼多年后回来主持蔡家宅的一应事务。目前她在筹划拍摄一部纪录片,“沿着老辈人下南洋的路重走一趟”,让更多人了解当年华侨下南洋的奋斗史。

  对王普君和其他华侨,故宅边的清清万泉河水永远能打湿心里最深处的情感。在他们眼里,华侨不仅要继续担任中外交流的使者,更要把自己的脚步和心愿指给后人,让“海的故事”在他乡得以续写、流传。

【纠错】 [责任编辑: 王爽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11139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