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特写:醉心于中国边疆史的韩国学人
2014-07-01 09:33:03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网首尔7月1日电(记者彭茜)韩国学者金成修依然记得初次到西藏拉萨考察时,刚下飞机看到的那抹蔚蓝,跟大城市略带灰色的天空很不一样。

    神奇雪域

    2001年,还在南开大学读历史学博士的金成修随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考察团一同赴西藏考察。当时,她以清代边疆史为研究方向,为获得对中国边疆的直观认识,她选择踏上这片神奇的雪域。

    那段时间他们一同考察西藏的寺庙、古建筑、百姓生活,举办研讨会。正是青稞收获季,在“藏源”山南的雅隆河谷,满眼是大片金黄的青稞田,金成修被藏地农区的丰饶深深震撼。农民们身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庆丰收,她将农民端来的青稞酒一饮而尽,清凉中带着甘甜。

    金成修也难忘雅鲁藏布江的辽阔。在支流旁的树林中,大家入乡随俗“过林卡”(相当于郊游),尽管吃的是简单的盒饭,但所有人都享受这幕天席地的自然。她记忆中的八廓街则充满着市井生活的气息:印度、尼泊尔小贩售卖各色商品,藏族男人在甜茶馆里大声聊天,佛教徒绕着八廓磕长头,她感动于他们的虔诚。

    拉萨三大寺、大昭寺、桑耶寺、昌珠寺……金成修记不清考察了多少寺庙,只记得酥油灯映出古老的壁画、或愤怒或平静的佛教造像精美异常,看到自己研究的历史人物曾经处事的场所,她总会一阵激动。

    填补空白

    在韩国,做中国边疆研究并不是一门“显学”,相关研究学者稀少,但金成修早在初中时就梦想要投身于此。那时她喜爱读世界史,醉心于蒙古帝国的辽阔和吐蕃王朝的神秘,却发现韩国史学书籍中对中国边疆以及亚洲内陆史着墨不多,便暗暗决定要填补这片空白。

    本科和硕士阶段金成修就读于韩国延世大学历史系,开始关注“康熙年间蒙藏关系”,但她清楚地知道要捧得该领域的真经必须“去中国”。硕士毕业后,她拿着研究蒙藏关系史的毕业论文找到明清史专家、南开大学教授冯尔康,希望投他门下读博。

    冯尔康看完论文,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二十五史》中的两本,各翻出一篇让金成修朗读和解释,以考察她的汉学基础。尽管她读得并不十分流利,但大意都解释明了。冯尔康便欣然应允。

    中国的博士大多3年毕业,但金成修却坚持6年“赖着不走”,为的是追求论文的完善。

    冯尔康对她的要求是掌握多语种文献的分析能力。她便到内蒙古大学进修了两个学期的蒙文、藏文课程,自学满文,又向内蒙古社科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机构专家请教,并结合在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等地的实地考察,着力搜集蒙藏文资料,几年下来已能顺利阅读蒙藏文原始文献,更不用提早已同中国人一般流利的汉语。

    就是这样一名土生土长的韩国人,根据藏文译成汉文的《第一世哲布尊丹巴传》,被蒙古史专家乔吉评论为“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基本无误,非常难得”。她的学术著作《明清之际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综合利用了汉文、满文、藏文以及英文、日文等原始资料和研究成果,对16、17世纪蒙古政治改革与藏传佛教的结合提出了全新认识。

    再赴西藏

    学成归国后,金成修先在母校延世大学担任研究员,随后在首尔科技大学担任副教授,讲授中国文化、现代中国与东亚以及东西文化交流等本科通选课。她把对中国边疆史的理解也融入这些课程中,希望借此让学生对中国有更全面认识。授课之余,金成修还笔耕不辍地研究17世纪蒙藏关系、宗教人物的活动内容,未来计划关注多语种历史档案的形成,并译介出版一本关于西藏历史的著作。

    今年8月,金成修将和韩国一批专家学者再赴西藏考察。时隔十多年后故地重游,金成修满怀期待,想看看那些“旧识”又有怎样的新变化,寄望于这块宝地能唤起韩国学界更多关注。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佳宁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济南:大熊猫园内散步尽享美好春天
济南:大熊猫园内散步尽享美好春天
长兴花香浮动 正是踏青好时节
长兴花香浮动 正是踏青好时节
雨后西湖晴归来
雨后西湖晴归来
新疆塔里木:棉花播种忙
新疆塔里木:棉花播种忙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99211111395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