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国家15日发表《福塔莱萨宣言》,宣布成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这是由中国倡导并推动落实的,彰显出中国责任和世界担当。这还将对金砖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帮助新兴市场国家更好应对国际资本流动风险和金融动荡冲击。从长远而言,或可打破旧有的国际金融体系霸权,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
加强经济实力建设是金砖国家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核心道路。长期以来,人们把国际经济权利(rights)以及制定国际规则视为“软实力”。而所谓的“软实力”,实际是经济铁掌上戴着的天鹅绒手套。经济铁掌太小或残缺,再华丽的手套也无法展现它的美。
由于过去一段时间,部分金砖国家经济表现低于预期,因而出现了不少有关金砖国家“失色”的言论和分析。这些言论的背后也是在对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质疑。这种质疑从表面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实缺乏依据。首先,从经济增长而言,尽管金砖国家经济增长出现放缓,但总体而言,金砖国家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双速增长现象依然存在。其次,金砖国家增长放缓原因各不相同。中国是主观上有意识地放缓,期待拥有更令人舒适的高质量增长。俄罗斯经济放缓主要源自乌克兰危机以及由此产生的外部经济制裁带来的经济影响。巴西、印度和南非的经济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则与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变化密切相关。总体而言,除中国外,导致其他金砖国家经济放缓的因素均为短期影响。而中国的增速放缓,则是为了在未来有一个更为稳定、持续的经济增长做出自我选择。再次,部分金砖国家,例如印度,还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后发优势的存在,也意味着其经济增长的潜能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实际上,金砖国家在产业结构上基本仍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即以实体经济为主。这不仅意味着未来在产业结构方面还有较大上升空间,而且也回击了关于西方宽松货币政策导致金砖国家虚假繁荣的不实判断。
从2009年合作伊始,金砖国家就一直在为提振整体经济增长做出努力和实施行动。2014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上,这些努力和行动进一步得到固化。具体成果包括:短期而言,为抵御金融危机冲击而正式实施的规模为1000亿美元的金砖应急外汇储备基金;中期而言,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持的从金融、贸易、投资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以及金砖工商理事会和智库理事会等机制的建设等等;长期而言,规模为1000亿美元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将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目标,在科学、技术和创新领域开展切实合作。
金融应急储备基金的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金砖国家的解决发展困境。首先,金砖国家均不是国际核心货币的发行国,而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外围货币提供者。这种货币定位极大地制约了金砖国家开展自救的能力。其次,金砖国家大部分国家已经实现了资本与经常账户的开放。中国虽然资本账户还未完全开放,但是中国经济开放度并不亚于其他国家。2013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约为全球货物贸易的12%。稳定的金融秩序和国际经济环境是金砖国家的共同述求。最后,金砖国家的金融系统均不够成熟与发达,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有限。几乎所有的金砖国家都曾经经历过不同程度的金融系统动荡。但是全球性的金融救助机制往往响应较慢且附加条款,区域性的金融救助机制则无法完全覆盖金砖国家的实际需求。应急储备基金的建立作为现存金融救助体系下的一个补充机制,在信心建设、资金支持方面提供了相应的保障。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将主要为金砖国家加强基础设施水平提供资金支持。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基础,除了选择合适的经济制度以外,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是两个重要发展基础。中国老话言“要想富,先修路。”通过提升基础设施建设,金砖国家将有能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到全球价值链的生产过程中去。历史经验已经否定了过去对于财富的有限性的判断,通过分工、贸易、合作等方式,可以给经济带来更加稳定、持续的财富。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总部设在中国上海,将有利于中国与金砖国家以及广大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也将为中国经济的长期经济增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和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目前金砖国家的努力都还处于初创阶段,被视为现存机制的一个补充机制。然而,随着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现实需求的变化,未来这些机制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正如习近平主席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所说,“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金砖国家将展开腾飞的翅膀,飞得更快更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研究室副主任)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