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构想,为发展的中国和经济复苏的欧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共拥一块亚欧大陆,互利互补,共享共赢,中欧经贸合作的列车注入了新动能。互联互通,拉近了中欧距离;务实合作,提升了伙伴关系;迎接挑战,增强了平等互信。
驼铃破黄沙,扬帆搏巨浪。
中国与欧洲,共拥一块亚欧大陆,同为世界舞台“大块头”,命运相牵,亲缘长远。
历史深处,丝路印记念念不忘;
顺应时代,“一带一路”声声回响。
发展的中国和经济复苏的欧洲,已成为利益高度交融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让中欧合作注入新动能,更强劲、更高端的共同发展新格局雏形初露。
开放之路:联通引领发展
走进意大利罗马市中心,晴空万里。注目残存的大理石圆柱,依稀可见罗马大剧院昔日的荣光。2000多年前,古罗马执政官凯撒,身着中国丝袍现身剧场,轰动一时。自此,丝绸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千金难求。凯撒的丝袍,正是经由中国丝绸之路而来。那时,从长安运到罗马,最快也得200天。如今,从罗马飞到中国,仅需十几个小时。
从东到西,从陆地到海上,丝路本身就是一部全球互联互通史。当下,这种联通,又有了更新、更美、更广阔的起笔:2013年,欧盟互联互通项目强化了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网络;2014年3月,中欧共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开展合作的共同倡议;2014年北京APEC会议通过的《亚太经合组织互联互通蓝图》,描绘了2025年亚太互联互通的远景。
美好的规划可期,务实的行动可见。
中国—欧洲,经贸合作的物流通道越来越多、越来越畅通,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正在拓宽、延展。
德国杜伊斯堡港,每天大量来自中国的集装箱在这里装卸。韩硕 摄
德国杜伊斯堡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集装箱转运地。这里,是渝新欧铁路的终点。每周有4班列车从重庆而来,两班列车从杜伊斯堡而去。
这条2011年开通的国际线路,全长11000公里,经中国新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至杜伊斯堡,历时14—16天,比长江水运加海运时间节约30—40天,运行成本只有空运的1/5—1/6。
“渝新欧铁路克服了中欧间长距离障碍。它年轻,但贸易增长很快。”杜伊斯堡港口集团新闻官朱利安·波克兴奋地说,习主席来访给铁路带来了极高人气,很多企业前来寻求合作。
“渝新欧铁路开辟了空运和海运外的陆路新联系。”杜伊斯堡市长索伦·林克认为,中国现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一带一路”是个富有雄心的计划,能让中德企业均从中获利。
不止一个渝新欧,蓉新欧、汉新欧、郑新欧、西新欧……苏州—蒙古—欧洲、义乌—马德里,更多更新的中欧国际铁路货运线路正在开辟。
“只要我们双方充实燃料,握好方向盘,中德合作之车一定能既跑得快,又开得稳。”敏锐地看出“一带一路”利好的德国企业,已做好准备。
德国宝马汽车公司投入20辆4系轿车,加入渝新欧铁路试运行。以往进口车辆手续需花一年,这次只用了一周。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乐见渝新欧铁路试运行取得圆满成功,衷心祝愿这一成功将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断前行。”
自有国际贸易,就有海上运输。海运,一向是中欧互通的主要渠道。分踞亚欧大陆桥两端,中国和荷兰是亚欧海运航线的起点和终点。欧洲第一大港鹿特丹,是欧洲经济的晴雨表。鹿特丹港务局亚洲区总经理安妮塔·范徳·莱恩坦言,国际金融危机后欧洲经济不振,但“‘一带一路’无疑是促进双方经贸往来的推手,对我们而言,是利好,是机遇”。
停泊在荷兰鹿特丹港的中国船只。王斌来摄
距鹿特丹不远处,则是比利时最大港口、欧洲第三大港安特卫普。目前,中国货物在安特卫普港的年增速达16.5%,远超北美地区的5%。港务局局长埃迪·布莱宁克斯最关注的是来自鹿特丹港的激烈竞争,“我们希望抓住‘一带一路’机遇,找到新突破。我们已着手制定详细的合作规划,在新春后与中国大使馆沟通。”
道路互通,只是第一步。涵盖基础设施、规章制度、人员交流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正照亮“一带一路”的未来。
随着亚欧陆路互联互通建设的推进,俄罗斯与中国、欧洲的宽轨、窄轨不兼容问题将逐步解决,中欧陆海快线也在紧锣密鼓予以实施,各国进一步简化清关手续,中欧铁路货运时间有望大幅缩短,中欧贸易和物流运输这块蛋糕,将会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