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国际 港澳 台湾 财经 法治 社会 纪检 体育 科技 军事 文娱 图片 视频 论坛 博客 微博
新华网 > > 正文

重温万隆:周总理缅怀的烈士记者

2015年04月18日 07:00:16 来源: 新华网

    这是在“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中遇难的3位新华社记者遗像,他们分别是李平、黄作梅、沈建图(由左至右)。 新华社发

  “1955年4月11日在前往亚非会议途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工作人员石志昂、李肇基、钟步云,中国记者沈建图、黄作梅、杜宏、李平、郝凤格,越南民主共和国代表团工作人员王明芳,波兰记者斯塔列茨,奥地利记者严斐德和印度国际航空公司的机务和工作人员遭受蒋介石特务分子的暗害遇难。在这里,我们谨向烈士们表示深切的悼念,并向他们的家属表示同情和慰问。”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关于亚非会议的报告》

  60年前的4月11日,载着亚非会议中国代表团部分成员和中外多名记者的“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在飞往印尼万隆途中爆炸坠海,机上11名乘客和5名机组人员罹难。遇难者中有5名中国记者,包括3名新华社记者:时任对外部主任沈建图、时任香港分社社长黄作梅和对外部记者李平。

  事后调查证实,“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幕后策划者意图谋害周恩来总理。但周总理由于工作安排临时改道,躲过一劫。暗杀威胁下,周总理坚持参加万隆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理念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使这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成为国际政治史上的丰碑。

  在万隆没日没夜的紧张工作间隙,周总理沉痛缅怀“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遇难者:“烈士们的光荣姓名,将永远写在亚非各国人民和世界先进人类为和平事业而奋斗的历史上。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是为亚非两大洲人民的友好合作和独立自主的事业牺牲的。”

  【沈建图:英文比中文好的“海归”】

  为了解3名新华社烈士生前的事迹,记者15日拜访了他们当年的同事、如今已经年近九旬的新华社老记者钱嗣杰。

  钱嗣杰当年原定乘坐“克什米尔公主”号飞往万隆,后来由于工作安排改乘轮船先期抵达,因此逃过一劫,成为为数不多的亲历万隆会议报道的中国记者之一。

  钱嗣杰说,他与沈建图多次共事,彼此很熟悉,尤其是朝鲜战争期间,两人在朝鲜都待了3年左右。当时沈建图在朝鲜开城担任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新闻处处长,“相当于谈判代表团的发言人,发布谈判最新消息、与各国记者打交道等都由他负责。这次谈判很重要,中外记者都非常重视相关消息的发布,沈建图出色完成了任务”。

  谈及对沈建图工作的印象,钱嗣杰说:“沈建图业务能力很强,英文特别好,比中文好。他(早年)一直在国外,中文有时说得还比较笨。”

  沈建图祖籍广东,1915年生于新加坡,小学和中学阶段就读于英国人在新加坡开办的学校,英文基础深厚。他1938年回国,在延安参加革命,后来参与《新华日报》(华北版)英文电讯编译和新华社英文广播创办等工作,成为中国对外新闻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在朝鲜开城工作期间,他撰写大量重要新闻和评论,及时向世界发出声音,影响重大。

  在10年前一条新华社记者回忆万隆会议的稿件中,记者找到沈建图1944年创建新华社英文广播部时的下属彭迪、钱行夫妇的一段描述。彭迪说,沈建图“英文非常棒”,如果说到采写英语新闻,“恐怕一般的美国人都写不过他”。

  夫妇俩还生动描述了沈建图的个人生活。作为归侨,沈建图一些生活习惯在当时生活条件艰苦的延安难以得到满足。他爱喝咖啡,可当时的延安连茶都很难找到,偶尔有同事、朋友从国外带来咖啡,沈建图如获至宝,一壶咖啡不知道要煮多少遍。但他又很好客,每次有人到他的窑洞小坐,他总是招呼大家喝咖啡。

  1951年至1953年在朝鲜工作期间,沈建图只回国两三次。他的第一个孩子在此期间出生,但直到比较大时才第一次见到爸爸。“克什米尔公主”号失事时,沈建图的妻子还怀着身孕,这第二个孩子没能见到爸爸。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余申芳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99431277027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