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19日电(胥金章 杨雷 花晓)初春时节,一架银白色的专机,载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批援助西非抗击埃博拉疫情医疗队,从北京启程,飞向了遥远的非洲大陆。
至此,已经有近500名解放军医护人员站在了援非抗埃的最前沿,以精湛的医术和军人的血性担当直面死神、鏖战疫魔,半年多来累计接诊患者938例,确诊295例,治愈出院25例。
这一系列数字,将永载中国人民解放军史册——这是解放军卫勤力量首次成建制独立遂行海外重大疫情防护任务,为世界有效控制埃博拉作出突出贡献。
用实力见证东方大国的责任担当
2014年初,一种烈性传染病病毒在几内亚出现。这种1976年就曾出现、名叫“埃博拉”的病毒,短短数月席卷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等国家,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近15000例,死亡近6000人,是埃博拉病毒被发现以来最广泛、最复杂和最严重的一次大爆发。
维和、护航、人道主义救援……近年来,中国军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在这次威胁全人类健康安全的“国际卫生紧急事件”上,岂能少了解放军的责任和担当!
疫情似火,军令如山。2014年9月2日,解放军第302医院奉命组建援助塞拉利昂医疗队。这所全国最大、全军唯一的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两小时便完成人员抽组,72小时完成方案制定和人员防护培训。
2014年11月25日,解放军卫勤力量在利比里亚援建的埃博拉诊疗中心投入使用。这所医院仅用一个月时间援建完成,拥有100张床位、总面积5400平方米,彰显了中国标准和中国速度。
来自沈阳军区、北京军区、成都军区联勤部和解放军总医院、第302医院、三所军医大学抽派的6批494名白衣卫士前仆后继,分赴两地执行疫情防控任务。这些中国军队机动卫勤力量的骨干和尖兵,为广袤的非洲大地带来新生曙光。
用生命诠释中国军队的真情大爱
2015年1月12日,7岁的利比里亚男孩罗伯特走到中国援利埃博拉诊疗中心门前抬起右手,向解放军叔叔阿姨敬了一个军礼。
一天前,罗伯特与另外两名埃博拉患者血液检测连续两次均为阴性。根据世卫组织相关规定,这意味着三人正式摆脱了埃博拉病毒的吞噬,成为解放军援非抗埃医疗队成功治愈的首批确诊患者。
为了这一天,解放军各支医疗队在国内早就摆开“战场”。医疗队探索创新了包括穿戴11件防护装备、36步穿脱流程在内的10余项防控措施,把各种风险想得细些再细些,把治疗标准制定得严些再严些。
尽管准备周密,但横亘在眼前的对手是强大而恐怖的。埃博拉属烈性传染病,病毒等级比非典还要高一级。在与埃博拉的搏斗中,为了挽救濒死的患者,惊心动魄是寻常事,生与死只在一瞬间。
第二批援塞医疗队队员孙李建曾因为被污染的手套险些感染埃博拉病毒;沈阳军区总医院麻醉科主任护师陈红为了救治病人,在手指擦伤的情况下依然贴着创可贴救治病人;几乎所有女队员都曾在极易感染的生理期时冲进过病房……
勇者无畏,仁者无敌。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医疗队阶段性实现了“打胜仗、零感染”的目标。
用爱心书写中非人民的生死友谊
9岁的塞拉利昂小女孩雅尤玛,因为埃博拉失去了相依为命的母亲,命途多舛的她随后又被埃博拉拖到死亡边缘。幸运的是,这位“埃博拉孤儿”遇到一位中国妈妈。
高烧、呕吐、大小便失禁……蜷缩在病床上的雅尤玛,一双无助的大眼睛时而睁开时而紧闭。第二批援塞医疗队护理组组长黄顺,被这痛苦的眼神深深刺痛了。
黄顺把雅尤玛当成自己的孩子。每次喂水,她总是用手腕先试好水温;为了缓解雅尤玛失去妈妈的痛苦,黄顺和医疗队其他队员买来蛋糕、巧克力等零食,还专门送给雅尤玛一套国内带去的熊猫玩具。
“黄妈妈!”雅尤玛康复出院时,已经能用中文喊出自己的“中国母亲”,十余天的接触,让两张不同肤色的脸紧紧贴在一起。
一批批被治愈的埃博拉患者在中国医疗队走向重生,还有一些患者怀着对中国医生的感恩,又重新回到这里,成为志愿者。
36岁的塞莱斯廷·金因为感染埃博拉病毒走进中国援利埃博拉诊疗中心。从化验到治疗,塞莱斯廷·金认为,中国的白衣天使给了她家的温馨。
康复出院后,塞莱斯廷·金再次返回这个重生的地方,帮助队员们与当地居民沟通、协调。“我要用我的亲身经历鼓舞和帮助更多同胞。”
解放军医疗队的深情大爱已经在非洲的土地深深扎根。援非抗埃期间,为提高防护和救治水平,解放军医疗队先后为当地培训了3000余名医护人员,留下一支支不走的传染病防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