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马海德——点燃中美民间交往之火的使者
2015-09-22 07:37:00 来源: 光明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由中央电视台、陕西广播电视台、国家卫计委、光明日报社等联合摄制的电视剧《历史永远铭记》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该电视剧改编自马海德及其夫人苏菲的传奇经历。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1910年9月26日生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马海德的夫人苏菲近日在北京家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仍然十分骄傲的是:马海德自1933年来到中国直至逝世,长期在中国生活和工作,是第一个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的外国人、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第一个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外国人,也是唯一一个经历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四个中国革命历史时期的外国人。马海德是一位真正的国际主义战士、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杰出的民间外交家。他以自己丰富而独特的经历,在中国与美国和其他各国人民之间架设了一座相互了解和友谊的桥梁。

  苏菲回顾说,马海德1933年获得日内瓦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为考察中国当时流行的热带病来到上海。在上海期间,马海德结识了宋庆龄女士和外国在华进步人士如史沫特莱、路易·艾黎等人。在他们的影响下,马海德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并研究中国革命问题。他开办的诊所也常常成为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联络和开会的地方。1936年,经宋庆龄女士介绍,马海德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一起,离开上海,辗转来到中国工农红军的临时驻地保安。1937年2月,马海德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如他所说:“从此我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而不是作为一个客人置身于这场伟大的解放事业中,我感到极大的愉快。”

  在苏菲看来,马海德不仅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也积极为中国革命争取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而努力。除医疗工作外,马海德在延安期间还曾担任中共中央外事组和新华通讯社顾问,积极参加外事和对外宣传工作。1937年11月,他帮助新华社创立英文部,开始向国外播发英文消息。他还经常为当时中央出版的对外宣传刊物《中国通讯》撰写稿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马海德曾接待过许多到延安访问的外国记者、外交官、军人,包括1944年驻华美军司令史迪威将军派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他都能结合亲身经历热情地向来访者介绍解放区的情况,取得很好效果。1946年1月,北京成立了由共产党、国民党和美国三方代表组成的军事调处执行部,马海德作为中共代表团的医疗顾问,参加了军事调处执行部的活动,他和代表团的同事们一起揭露了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不久,他又作为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医疗顾问,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和美国红十字会的人员进行接触,积极争取对解放区的援助。

  马海德和苏菲的儿子周幼马对记者回忆起马海德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而呕心沥血,如数家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海德立即申请加入中国国籍,成为第一个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他多次应邀到美国和其他国家访问,出席过许多国际会议,总是以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生动地宣传新中国,为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做了大量工作。在周幼马的眼里,父亲马海德半个多世纪与中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呕心沥血,忘我献身。1988年10月3日,马海德在北京病逝,根据他本人的遗愿,他的骨灰一部分安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一部分撒在中国的延河里,还有一部分由他的国外亲属带回美国家乡。

  周幼马说,父亲马海德爱中国,也爱美国,由衷盼望中美两国人民有更多相互了解并能够将这种感情传递给后代。这种真挚而又朴素的情感早已融化在马海德的血液里,并感染着每一个和他接触的人。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马海德一样长期生活、扎根在中国土地上的外国友人们的不懈努力,才使得中美两国关系虽历经波折却有着深厚基础,他们为中美两国关系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值得被永远铭记。

  周幼马相信,中美两国之间能不断涌现出像父亲马海德这样期盼中美友好,对中美两国人民怀有真挚情感的人士。如此,那些中美关系深化发展存在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那些阻碍中美两国人民永世友好的困难都将不值一提,中美两国人民就会世代友好下去,中美两国也一定会共同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本报记者 陈晓晨)

+1
【纠错】 责任编辑: 余申芳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济南:大熊猫园内散步尽享美好春天
济南:大熊猫园内散步尽享美好春天
长兴花香浮动 正是踏青好时节
长兴花香浮动 正是踏青好时节
雨后西湖晴归来
雨后西湖晴归来
新疆塔里木:棉花播种忙
新疆塔里木:棉花播种忙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9943128253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