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南海倡和平
最近几年,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也受到一些干扰,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南海问题。在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大背景下,原本平静的南海时不时地会起一些波澜。
10月27日,美国拉森号军舰进入中国南沙群岛渚碧礁12海里航行,威胁中国主权和安全利益,危及岛礁人员及设施安全,损害地区和平稳定,引起中方的强烈不满。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尚军
早在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召开前,美方便放出风来,要在东亚峰会上提南海问题和中国岛礁建设。
就此问题,李克强总理在会上一方面耐心做东盟成员国的工作,正面引导东盟国家立足于合作大局;另一方面对于美国煽风点火予以正面回击,展开了一场富有成效的外交斗争。
在10+1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国家间交往有这样那样的分歧并不奇怪,关键是要看到我们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对于分歧应该加以妥善管控和处理。他说,10+1合作要走得远、行得稳,要善于运用“和而不同”、“以和促解”的智慧,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也就是说,不被分歧干扰,共同把合作的“蛋糕”做大才符合东盟和中国双方的利益。
与此同时,李克强总理也毫不留情地对域外国家提出批评。他说,近年来,本应通过直接当事国谈判协商解决的南海争议问题,被炒作成南海和平稳定和航行自由问题,甚至有域外国家高调介入。
对此,李克强总理晓之以理,向东盟国家点明,这对各方都不利。他说,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低迷艰难,东亚地区本被视作增长的引擎。如果地区热点问题突出,甚至成为紧张局势的发源地,就会影响域内域外投资者和民众的预期。实际上,各国依照国际法在南海自由航行一向不存在障碍,而南海的和平稳定则需要各方以和平行动共同来维护。
在第二天的10+8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进一步就南海问题阐述中方原则立场,并就各国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提出五点倡议。他说,中国在自己的岛礁上开展建设合理合法,不针对、不影响任何国家,有利于维护航行自由,应对海上灾难,谈不上“军事化”。有关国家行使航行和飞越自由,应充分尊重本地区沿海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日本《产经新闻》注意到,在东盟与美国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只写入了“确认在南海确保包括飞行在内的航行自由的重要性”内容,但没有提到中国和人工岛。外界对此的解读是,东盟拒绝了奥巴马试图发起的对华挑衅。
造访马六甲有深意
在繁忙的访问日程中,李克强总理专门抽出半天时间,22日下午驱车往返近4个小时,造访了马来西亚古老的港口城市马六甲。
和之前的议程相比,马六甲之行显得轻快而活泼。除了会见马六甲州元首外,李克强总理在当地一个多小时的逗留中,视察了中马工业园区沙盘,参观了峇峇娘惹博物馆和郑和文化馆,还在当地一家特产店里和故旧们聊了聊天。
听说中国总理要来,马六甲这座古老的港口城市沸腾了。街边店铺自发地挂起欢迎横幅。当地著名的鸡场街被热情的民众挤得水泄不通。当李克强总理出现在街头的三叔公特产店门口时,人们欢呼着,纷纷举起手机相机拍照。
这种罕见热情的背后是马六甲与中国的深厚渊源。马六甲这个地名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扼守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际水道,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
纵观总理所行、细听总理所言,不难发现,此行寓意非同寻常,至少向外界传递了和平、合作、和睦的三重信号。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向外界表明中国的和平“基因”,宣示和平决心,借古喻今,消除外界对于中国和平发展的疑虑,抵消南海问题上的杂音。
说起马六甲,就不能不提郑和的故事。据史料记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五次到访马六甲,在这里敦睦邦交、发展贸易,帮助当地军民修筑城墙、驱逐海盗、平息冲突、维护海上安宁,并传授农业、制造、医学等生产生活技术。
这也成了李克强总理在马来西亚最常提及的话题。到访马来西亚当天,他就在当地主流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用相当篇幅阐述了郑和的事迹。
其后在10+1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郑和七次下西洋,带去的不是血与火、掠夺和殖民,而是瓷器、丝绸和茶叶,是中国人民的友谊和祝福。
古往今来,中国人一直都是爱好和平的,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中华民族血液中从来没有侵略、称霸世界的基因。这对当天上午东亚峰会上的争论做了最好的回应。
其次,和当年郑和下西洋一样,李克强总理此次南洋之行也给当地带来了合作发展的“大礼包”。中马工业园区便是这样一个缩影。
目前,中国广东省正在同马六甲州积极对接发展规划,筹建集海洋高科技产业、深水码头、物流中心为一体的现代化临海工业园区。
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力推的国际产能合作将为中国—东盟合作开辟广阔前景。李克强总理23日在和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举行会谈时说,希望中马双方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和两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契机,以钦州、关丹和马六甲临海工业园区为平台,大力开展产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