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车祸去世 距目的地仅10分钟车程
外交官的最后演讲
鼓励年轻人
对青年寄予厚望
“去武汉前,吴大使还在北京参加我们欧美同学会的活动,他第一个发言,然后就赶着要去机场到武汉,没想到这就是他最后一次的公开活动了。”昨日,得知吴建民在武汉车祸去世,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非常意外和难过。他没有想到,欧美同学会协办的北京海外高层次人才协会青委会成立大会,竟然成为吴建民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他是当天下午4点出发去机场,但没想到飞机晚点,更没想到会发生车祸。他发言的主题是鼓励年轻人的,对青年寄予厚望。”王辉耀说。
演讲全文:
不好意思,把你们的日程给打乱了,要去赶飞机。刘科要求我来出席这个会议,我欣然同意了,三个原因:
第一是海外,这个组织聚集了一批留学海外的人才,这个对于中国来讲非常重要,我搞一辈子外交观察世界观察中国,人类世界的发展史非常有意思,20万年前出现智人,7万年前智人走出非洲,1万年前地球上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都有人类了,但是人类文明史发展长期以来是非常缓慢的,什么时候大把加快的呢?就是大航海,大航海把世界连在一起了,人类的进步大大加快。为什么加快了?就是因为不同地区文明开始对话。这段历史说明了什么?说明人类对话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中国也是这样,我们过去在人类历史上领先了上千年,最后是封闭落后的,过去三十多年大发展怎么发展的?开放发展的。当年邓小平同志留法,当时留法有1700人,这1700人后来改变了中国呀,邓小平不留法,改革开放的思想也不一定能出得来。留学海外对促进文明对话太重要了。
第二个吸引我的是什么呢?高层。这个世界的人才很多,当时觉得这个走向的是谁?是高层,不是低端的人才,高层的人才能够决定前进的方向。
第三,青年。我刚才问张会长,他说(青委会)是四十岁以下,非常好,世界是你们的,我们这一批人已经淡出了,已经退出这个历史舞台了,这个世界是你们的,但是你们从海外回来,来到中国,我有一点建议。你从国外的生活环境来到国内,有些适应有些不适应,有一些事情做得比较顺当,有一些事情做得疙疙瘩瘩。我提一条建议,研究办事之道,任何地方想成功你得研究它的办事之道,这个事情怎么会成功,它的地方特点是什么,我的长处是什么,我怎么样做会成功,怎么样做要失败。你们成立这个机构就很有意思,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交流他是怎么成功的,他哪儿失败了,他肯定有一段做得不错。全世界任何搞一辈子外交的人都可以看到中国的事情,在任何地方成功都有各自的办事之道,世界各地的办事之道不一样,你到中国想成功必须研究中国的办事之道。我想这个这个办事之道不同的单位不同的省市也不一样,你不要以为千篇一律的,不同的单位,不同的省市,不同的人也不一样。大家来到国内或者处在一定岗位上都想着成功,但是很少人观察,很少人研究办事之道。
我就讲这一句,不一定对,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
吴建民的外交生涯
曾任毛泽东翻译
法总统亲授勋章
吴建民先生年轻时曾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当过翻译。从资深外交官到外交学院院长;从被法国总统希拉克授予“荣誉勋位大将军勋章”,到被毫无悬念地推选为国际展览局主席;从中国,到世界,再回归中国——吴建民,这位外交经历颇为丰富的“儒将”,一直备受国际舞台和中国外交界关注。
吴建民,江苏南京人,1939年生于重庆
1959年 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分配到外交部
1961年—1965年 世界民主青年联盟总部(布达佩斯),任代表翻译
1965年—1971年 外交部翻译室
1971年—1977年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三秘、二秘
1979年—1983年 外交学会欧洲处
1983年—1985年 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一秘、处长
1985年—1989年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
1989年—1990年 中国驻比利时王国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首席馆员
1991年—1994年 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发言人
1994年—1995年 中国驻荷兰王国特命全权大使
1996年—1998年 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常驻代表、特命全权大使
1998年—2003年 中国驻法兰西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2003年7月—2008年4月外交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
2003年12月— 国际展览局主席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