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 | 从港口城到金融城,中斯关系这一年半
新华网北京8月17日电 “新的三方协议签署,科伦坡港口城升级为科伦坡国际金融城!”
近日,斯里兰卡媒体纷纷报道了中斯12日达成的这份新协议。其签署意味着,在停工近一年半后,中国在斯最大投资项目不但得以重启,而且迎来了全面升级。斯政府的雄心不再止于“斯里兰卡新城市中心”,而着眼于“南亚乃至全球金融和航运中心”。
从去年3月新上台政府所谓“叫停”项目,到一年后撤销项目停工令,再到如今新三方协议签署。这一年半来,中斯相关各方经历了什么?新的三方协议有哪些亮点?中斯合作前景又如何?
【软硬件配套打造金融城】
本月12日下午,中国港湾科伦坡港口城项目公司与斯里兰卡大都会及西部省开发部、斯城市发展局在科伦坡签署了科伦坡港口城项目新协议,但曾经被全世界所熟知的“港口城”这一名称却将消失,被“科伦坡国际金融城”(以下简称金融城)所取代。
8月12日,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中交集团科伦坡港口城项目公司董事长唐桥梁(左一),斯里兰卡大都市和西部省发展部常务秘书鲁帕辛格(中)和城市发展局主席姆纳辛格(右一)在科伦坡签署协议。(新华社记者黄海敏摄)
这并不是简单的更名,其背后是斯政府对港口城项目的全面升级,由原来的“致力于打造斯里兰卡新的城市中心”提升为“未来的南亚乃至全球金融和航运中心”。为了确保这一离岸货币中心的有序运行,斯里兰卡未来还将针对其出台全套特殊的法律和法规。
从协议内容看,升级也体现在吹填陆地面积上:吹填土地面积由原协议的233公顷变为269公顷,公共面积由63公顷增长为91公顷,包括45公顷对外开放的公园。
对比原协议,新的三方协议中删除了“中交获得新城内20公顷土地完全持有权 ”,代之以108公顷土地的99年租赁权。如中交有需要,可以向斯方申请其中20公顷土地在租赁权结束后适当延期。此外,斯方对停工期间中方遭受的损失也进行了一定弥补。
【“去前政府化”得不偿失】
对于这一结果的利益得失,媒体间解读不尽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斯最大投资项项目停滞期终于翻篇。其间波折和博弈,也为中国在斯企业提供了可分享的经验值累积。
去年3月,刚刚上台两个月的西里塞纳政府以“缺乏相关审批手续”、“重审环境评估”等为由叫停港口城项目。今年3月,政府撤销了项目停工令。5个月后,新的三方协议签署。回顾过去一年半以来,该项目的每一次变动和融冰,都可被视为斯本届政府寻求执政路线突破及其治下中斯关系走向的缩影。
6月10日,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施工现场,工作人员指挥石料堆放及防护工作。这是斯政府今年3月宣布解除项目停工令后运抵港口城项目现场的第一批石料(新华社发,郑旭媛摄)
本届政府上台后,在内政和外交上都展现出强烈的“去前政府化”特点。内政方面,除了展开轰轰烈烈的反腐、修宪、经济改革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叫停了前政府签署的一系列外来投资项目,其中包含了中国的23个项目,尤以投资额达14亿美金的港口城项目最为引人注目。
外交方面,现政府则完全打破拉贾帕克萨时代的单一亲中策略,转向西方,宣布与世界各国建立均衡的外交关系。而中斯关系也随之受到影响,进入外界所认为的“困难时期”。
但随着时间推移,本届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措施并未取得应有成效,而此前寻求西方等国家投资的计划也并未达到预期,叫停一系列外资项目更是动摇了外来投资者的信心。据统计自本届政府上台以来,新签署并启动的外资项目为零。
经济政策受挫明显地体现在了国计民生上:失业率居高不下,物价上涨,税费不断调高……人们对于新政府的期待逐渐转变为失落。
无论是斯政府、媒体还是百姓,都很快意识到,斯里兰卡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支持。
【积极奔走谈判,赢得项目回归】
中国驻斯大使易先良几乎是在港口城刚被叫停时赴斯上任。自赴任以来,他为项目复工上下奔走,先后和斯里兰卡总统举行15次会谈,与总理会谈8次,与当地各方沟通200多次。另一方面,项目公司在承受每天高达数十万美金消耗的情况下,依法向斯政府展开了相关谈判工作。
6月28日,在斯里兰卡科伦坡,中国港湾斯里兰卡区域公司总经理张晓强(右)在港口城项目现场就项目进度情况和同事交流。(新华社记者杨梅菊摄)
在各方不懈努力和奔走之下,最终港口城以金融城的形式回归,在中斯双方都需要重启项目的现实背景下,新的三方协议签署被普遍认为是双赢结果。而项目被更名为金融城并在整体规模和发展规划上得到全面升级,除了被部分解读为“去前政府化”之外,其在客观效果上收获的是更好的发展前景。
在港口城风波持续的一年半里,中国政府在所有场合都坚持:中斯友谊一如既往,中国始终愿全力支持斯里兰卡发展。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7月初在结束对斯访问后表示,由于斯里兰卡政府更迭,中斯关系受到一些影响。经过双方共同努力,这个过渡期已经结束,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当前,中斯关系重新走上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
目前,中斯自贸协定和汉班托塔工业园区等项目都在有条不紊地接洽谈判,相信未来在“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下,中斯关系和经贸合作还大有可为。(记者杨梅菊,编辑徐晓蕾,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