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16+1合作”已成为中欧关系新的重要引擎——访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杨燕怡
新华社布鲁塞尔11月4日电 专访:“16+1合作”已成为中欧关系新的重要引擎——访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杨燕怡
新华社记者帅蓉 郑江华
第五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将于5日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举行。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杨燕怡大使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6+1合作”)是中国同中东欧国家为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共同开创的新平台,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已成为中欧关系新的重要引擎。
杨燕怡说,自2012年4月首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华沙举行以来,“16+1合作”契合中东欧16国意愿,得到16国的大力支持和踊跃参与。4年多来,“16+1合作”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格局,更加紧密地同“一带一路”建设对接,开辟了中国同传统友好国家关系发展的新途径,创新了中国同欧洲关系的实践,搭建了具有南北合作特点的南南合作新平台,为中国和中东欧16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她说,“16+1合作”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可以为构建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作出应有贡献。欧方认为,“16+1合作”为中欧关系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支持“16+1合作”等区域合作在中欧大关系框架下推进,乐见中东欧国家从对华合作中受益。
杨燕怡表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有着深厚传统友谊以及真诚合作意愿,经济互补性强。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东欧是欧洲新兴市场国家集中的地区,中东欧欧盟成员国是欧盟内经济增速的领头羊,但基础设施水平与西欧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渴望利用外来投资提升改善,中国企业和资金希望“走出去”,双方互有需求,这为“16+1合作”提供了充沛动力和巨大空间。
她表示,当前,“16+1合作”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落地、与中东欧国家各自发展战略对接上已取得早期收获。中方同捷克等中东欧国家签署了政府间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中国扩大对中东欧国家农产品进口,既为中国百姓提供了更多消费选择,也促进了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匈塞铁路等当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既助力中国企业、装备“走出去”,也为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欧洲交通一体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4年多来,“16+1合作”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始终坚持合作共赢原则,坚持共商共享共建,坚持推动务实合作。中方充分尊重16国合作意愿,多数合作项目由16国提出。目前,“16+1合作”机制日臻成熟,各领域合作全面推进,为下一步推进“16+1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去年苏州会晤发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期规划》,为双方未来合作确定大方向和路线图,为各领域合作开辟更广阔空间。中国将同16国一同努力,紧密合作,不断保持“16+1合作”生机和活力,给地区国家和民众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她表示,今年是中国同拉脱维亚建交25周年,中方视拉脱维亚为中国在波罗的海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高度重视发展同拉脱维亚的关系。中国期待同拉脱维亚及其他中东欧15国加强沟通协调,不断凝聚共识,提出更多倡议,举办一次成果丰硕、精彩纷呈的16+1领导人会晤。
“中方愿同欧方进一步做好发展战略对接,将各自合作需求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合作项目,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我们要本着面向未来、造福人民的精神,务实推进‘16+1合作’,为欧洲繁荣和中欧关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杨燕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