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希拉里与特朗普的不同政见,可以看到未来美国经济政策至少有四个大的趋势不会改变。
随着美国总统大选最后一场电视辩论的结束,民主、共和两党候选人希拉里与特朗普的角逐步入最后阶段。本次美国大选自党内初选阶段便悬念迭出,从民主党的“桑德斯现象”,到共和党内特朗普的“异军突起”,无不反映出美国民众的“思变求变”心理,希拉里在涉险赢得党内提名后,也不得不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等议题上转变主张以迎合选民支持。
在三场电视辩论中,二人刻意强调自身竞选主张中“变”的一方面,经济上围绕财税、贸易、货币、能源等领域的政策激烈交锋。当然,大选结果出炉前谁能胜选仍存变数。但可以预见,未来无论谁当选,美国经济政策都会有所变化。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低迷、美国经济复苏放缓及政策溢出效应加大的背景下,美国经济政策调整不仅将给美国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全球经济也难免受到波及。
近年来,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奥巴马政府的经济政策重心正由短期经济刺激向中长期重新巩固美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霸主地位转变,体现在财政政策由全面紧缩转向适度扩张;货币政策由极度宽松向正常化回归;贸易政策由鼓励出口转向更加注重争夺新一轮贸易投资规则制定的引领权;能源政策由单纯实现能源独立向更注重经济的清洁能源化转型,并谋求树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者”形象。
分析人士认为,11月8日大选结果尘埃落定后,以两位总统候选人当前的竞选主张,不管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胜出,奥巴马政府经济政策的连续性都将面临一定考验。
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历史屡次证明,服务于竞选的政治口号毕竟不同于执政后的政策实践。透过希拉里与特朗普的不同政见,可以看到未来美国经济政策至少有四个大的趋势不会改变:
美国政府债务规模继续攀升不会变
得益于连续的大幅缩减开支及经济增长带来的税收增加,美国财政恶化的趋势近年来有所改善,2015年政府赤字缩减至4387亿美元,占GDP的比重降至2.5%。随着财政状况好转及货币政策在刺激经济方面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奥巴马政府提出从2016财年开始全面扭转财政紧缩政策,加强科研、教育、培训和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投资,以巩固中产阶级,提升经济竞争力。
然而,美国整体债务规模攀升的趋势并未得到逆转,未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福利支出刚性增加及债务积累和利率提升导致的利息支出增长,都将进一步增大美国政府的债务负担,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预计,到2026年公众持有的政府债务占GDP比重将由当前的73.6%攀升至85.5%,创二战以来新高。
对此,特朗普更加注重优先发挥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寄希望于以经济总量的扩大实现低税率下的财政平衡。特朗普声称,按照他的经济政策,美国GDP增速有望达到甚至超过4%,远高于当前2%左右的水平。刺激经济的方式是大规模的减税,鼓励家庭消费和企业投资,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美国税收政策中心(Tax Policy Center)测算,如果按照特朗普最初的减税计划,未来10年美国财政收入将减少9.5万亿美元,为此特朗普不得不缩减减税规模,但依然难以平复对美国财政赤字大幅扩大的担忧。
希拉里相对更注重财政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持债务可持续性间的平衡。一方面通过对高收入群体增税、降低遗产税征收门槛及对总部转到海外的美国企业课征“离开税”等增加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主张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税收政策中心预计希拉里方案会令美国政府未来十年内收入增长约1.1万亿美元。尽管如此,相比未来十年9万亿美元(CBO测算)的债务增量仍相距甚远,这也决定了美国财政入不敷出的趋势在总统选举后不会改变,并将最终限制财政政策的施展空间。
货币政策宽松态势不会变
在经历了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后,美联储在2014年底启动了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并于2015年底宣布了八年来的首次加息。当前美国失业率已降至5%附近,核心CPI已经连续10个月达到或超过2%,单从充分就业和通胀稳定的双重使命看,美联储进一步提高利率的条件已成熟。
但与此同时,此轮美国经济复苏并不强劲,过快加息带来的融资成本上升、美元升值以及政策溢出导致的外部风险上升,都将对美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维持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有其合理性。
希拉里和特朗普都支持对美联储进行改革,希拉里除主张银行高管不应进入地区联储银行的董事会外,竞选中基本遵循了近年来总统不评论央行货币政策的传统。如希拉里当选,作为具有民主党背景的美联储主席的耶伦有望延续当前的渐进式货币政策退出路径。
特朗普不仅赞同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进行审计的提案,更多次公开质疑美联储的独立性,认为低利率政策催生资产价格泡沫,严重损害美国储户的利益;指责耶伦延缓加息以维持奥巴马任期内的经济繁荣,帮助希拉里竞选总统,并提出撤换耶伦。尽管如此,特朗普抨击美联储更多出于竞选需要,其并不反对低利率政策,而且低利率实际上有利于特朗普刺激经济增长及发债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主张。
因此,即便在特朗普当选的情况下,美联储虽面临一定的人事变动可能,但也不大可能提速加息,低利率的政策环境可能还会延续。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