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华网 > 新闻中心 > 正文

人民日报国纪平文章:迎接中拉命运与共的历史新时期 ——写在习近平主席2016年拉美之行前夕

2016年11月16日 01:05:10 来源: 新华社

  (三)

  把当前的中拉关系放在拉美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历史坐标系中,能发现其运行轨迹同以往模式明显不同。

  历史的长镜头中,拉美地区是西方世界全球扩张首先“吞并”的地区。数百年来,西方大国的崛起给拉丁美洲留下刻骨铭心的惨痛经历,伟大的拉美文明成为欧洲列强的牺牲品。殖民者用惨无人道的手段掠走了黄金、白银、铜锡、石油、蔗糖、橡胶、棉花、咖啡……将病菌、贫穷和战乱留给了这个伤痕累累的大陆。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曾这样写道:“拉丁美洲是一个血管被切开的地区。自从发现美洲大陆至今,这个地区的一切先是被转化为欧洲资本,而后又转化为美国资本,并在遥远的权力中心积累。”

  及至二战后,美苏两强争霸又将拉美地区卷进了冷战漩涡,成为超级大国抢夺影响力的战略支点地区。在全球对抗的战略逻辑下,美国始终从“势力范围”视角出发审视拉美。早在1950年,对苏“遏制战略”策划者乔治·凯南就对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强调,拉美对美国至关重要,如果欧洲变成反美地区的话,拉美将是美国最后一个后勤地区。冷战时期的拉美地区,见证了一系列政变、外交危机、经济渗透,自主探索发展道路阻力重重,开展联合自强的区域合作也从未得到外部大国的真心支持。

  有学者指出,正是出于历史的原因,拉美地区对外部资本有种天然的不信任感。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提出的诸多合作倡议,却在这片对独立自主有着特殊情感的土地上收获了广泛认同和热情回应。人们有理由问,为什么中国会不同?

  中国的不同在于平等相待的合作原则。外交细节颇能说明问题。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拉美,同拉美多国领导人深入交换意见。这些国家中,既有几万人口的小国,也有1亿人口以上的大国,习近平主席都一一以诚相待,中国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外交原则感动了他们。拉美多国领导人纷纷表示:“同中国交往,就是有很强的舒适感和亲近感。”

  2015年1月,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现场,习近平主席深入阐述对中拉论坛未来发展的构想。“坚持平等相待的合作原则”这句话刚一出口,会场上即刻响起热烈掌声。热情的回应,源于认同、源于尊重、源于期待。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帕特里克·吉莱斯皮曾在其报道中感慨道:“中国无意干涉别国政治,无意教导别国领导人应该如何治理国家。这与美国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国从很久以前就一直干涉拉美政治。”

  中国的不同在于互利共赢的合作追求。不同于过往大国为了一己私利而强势介入拉美,中国同拉美国家开展合作,始终着眼于共同发展,以实现“1加1大于2”的效果为目标。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拉发挥各自优势,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当前,中国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

  中国的不同在于开放包容的合作精神。中拉论坛框架内的合作充分考虑相关各方不同利益诉求,照顾彼此舒适度。中国也欢迎拉美和加勒比其他地区组织和多边机构积极参与中拉整体合作。与此同时,中国与拉美加强合作,从来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存在“地缘政治意图”。

  尽管中国取得的成就“当惊世界殊”,但中国自身没有“国强必霸”的逻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包括拉美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感触最深也最有发言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中国,因顺于理义而成功立事、广受欢迎。

  “世界各民族一起望着你/啊,中国!/他们说:‘我们当中出现了一个多么坚强的兄弟!’” 早在1951年,被誉为“中拉友谊之春第一燕”的智利诗人聂鲁达访问北京,如此写下鼓舞人心的长诗《向中国致敬》。65年后的今天,人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拉关系生机盎然,正在成为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模式间友好合作的典范,不负中拉人民的期盼。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 薛涛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130129365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