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华盛顿11月9日电 通讯:感受实实在在的中国——记美国安生基金会“青年教学大使”中国行
新华社记者刘晨 郭一娜
“今天,我正式22岁啦!这个生日我在中国度过。我的学生们在过去一个礼拜一直尖叫着祝我生日快乐。在这儿,我感受到了很多爱!”在9月26日的博客日记里,美国女孩希瑟·威尔逊这样写道。
作为美国安生基金会“安生中国年”项目下的一名“青年教学大使”,刚刚大学毕业的威尔逊8月底来到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实验小学教英语。她将在这里度过一年的“教书生涯”,并体验中国生活。
每周18节课,每节课35分钟,威尔逊的课程安排并不轻松。不过,这位美国“90后”乐在其中。她用视频记录下中国生活的点滴:早上花20分钟骑车到学校,警卫大叔微笑着和她打招呼;课堂上,手舞足蹈的威尔逊总能激发起孩子们的热情,让他们抛开羞涩,开口说英语;课间,孩子们教威尔逊讲中文,从数数开始,十几张小脸挤在镜头前,语音清脆。
“他们(学生)是那么有活力,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中国也和我想的不一样。”威尔逊在电话采访中告诉新华社记者。
给更多美国青年人一个机会,感受真实的中国,这正是安生基金会选拔“青年教学大使”的初衷,基金会执行主任斯蒂芬·史密斯(中文名施义天)日前在华盛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施义天介绍,“安生中国年”项目始于2013年,至今已资助超过500名美国大学毕业生到中国各地的中小学当外教,感受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国。
施义天说,入选者来自全美各地,种族、肤色和成长环境各不相同。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美式英语,更有一手的美国文化。“我记得一个‘大使’甚至在中国高中的课外活动中开了个美式橄榄球俱乐部。”
毕业于弗吉尼亚州马里蒙特大学的大男孩西奥多·贝里也是一名“青年教学大使”。与初来乍到的威尔逊不同,贝里已经在中国生活了三年。他最初在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松阳一中当英语老师,因为喜欢中国,申请多留了一年。今年则因为想体验城市生活,搬到了丽水市内。
贝里在回复记者的采访邮件里说,他喜欢自己的学生,但有时也会抱怨孩子们太闹,和美国的高中生没什么区别。
在中国生活的便利性让这位在美国城市长大的小伙子颇感意外。“在这儿,有一部手机你就能做所有的事儿。”贝里说,不论是付账还是网购,有了微信和淘宝几乎就有了一切,这在美国可做不到。
主修神学的贝里一直对不同文化的分享与体验感兴趣。他说,除了英语,他还希望引导他的中国学生欣赏自己的文化,同时也接受外来文化,并学会和不同背景的人交流。
贝里说,交流最重要,无论是玩游戏、学外语还是其他方法,“只要我们交流,那些因政治产生的迷思,因媒体导致的偏见就会消失”。
近年来,中美两国的民间交流、特别是青年交流正逐步升温。今年9月底在美国举行的首轮中美社会和人文对话上,青年交流正是一大亮点。从中美青年创客中心启动到中美中学生男篮友谊赛,再到乔治·华盛顿大学里锋芒四射的中美青年对话,无一不显示出两国青年互学互鉴、相知相交的热情。
安生基金会副主席、美籍华人张梧华对记者说,让美国青年了解中国,也许他不会成为“亲华派”,但至少会是一个“知华派”,他会向身边的亲人朋友讲述自己的“中国故事”。
贝里说,在结束中国之行后,他会回到美国继续读书,也会继续关注两国人文交流的进展。
他说,在中国的经历,让他真正体会到只有认可多样性才能拥抱世界。“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这并不能把我们分开。”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