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郝斐然
号外,号外!
中国武侠走向世界啦!
22日,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首次被译成英文出版,
由英国麦克莱霍斯出版社面向全球发行。
此消息一出,
中国网友坐不住了!
感觉自豪的同时,
更是操碎了心:
“武侠的意境太难翻译”,
“西方人不能理解金庸”,
怎么办?
讨论最多的,
还是各种武功招式和人物名号如何翻译。
“打狗棒法”、“降龙十八掌”、“九阴白骨爪”、“碧海潮生曲”、“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
这些意蕴无穷的词汇,
真的能被完整地翻译和传达吗?
金庸的著作难翻译是翻译界公认的,
很大一部分原因,
是独特的“金庸体”语言半文半白间杂律诗,
四字格和成语典故比比皆是。
同时,
大师作品里文化深奥,
意境更是难以捉摸。
瑞典姑娘安娜·霍姆伍德是这本书的译者,
她学习中文多年,
尤其偏爱中国古典文学。
然而,
从产生翻译的念头到最终出书,
她用了将近6年时间。
她说,
她的翻译不追求“字字对应”的准确,
而是更注重通顺易懂,
希望达到“就像金庸在和读者用英文讲话”的效果。
“肯定会有读者在看我的翻译时忍不住对比原著,
一想到这点我就紧张,
但我真的尽力而为了。”
那么,
这部著作究竟是如何翻译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书的封面,
书名《射雕英雄传》,
被译为“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 ”,
秃鹫英雄的传奇。
虚构出来的那些盖世神功、无敌招式是这样的:
“降龙十八掌”,
被译作“the 18 palm attacks to defeat dragons”,
击败龙的十八掌击。
“九阴白骨爪”,
被译作“Nine Yin Skeleton Claw”。
九阴骷髅爪。
还有人名:
郭靖是“Guo Jing”,
杨康是“Yang Kang”,
但黄蓉被译为“Lotus Huang”,
倒译成黄莲花就很接地气了;
杨铁心被译为“Ironheart Yang”,
算是结合得很完美;
郭啸天被译为“Skyfury Guo”,
想想一怒冲天的画面的确很带感;
包惜弱被译为“Charity Bao”,
倒是很贴合仁慈善良的性格特点,
穆念慈则是“Mercy Mu”。
书中其他角色翻译也很有趣,
比如“五绝”中的东邪黄药师是“The Eastern Heretic Apothecary Huang”;
中神通王重阳是“Double Sun Wang Chongyang”;
梅超风是“Cyclone Mei”。
此外,
译作的部分语句也见于报道。
例如,
这段郭靖与女扮男装的黄蓉首次相见的描写。
原文:那少年微微一笑,道:“还没请教兄长高姓大名。”郭靖笑道:“真是的,这倒忘了。我姓郭名靖。兄弟你呢?”那少年道:“我姓黄,单名一个蓉字。”
译文:“I didn’t ask you your name,” he said and smiled。“Yes,we forgot。My family name is Guo,my given name Jing,meaning Serenity。And you?”“My family name is Huang,my given name Rong,meaning Lotus。”
(“我还没问你的名字,”他笑着说。“是的,我们都忘了。我姓郭名靖,意为平静。你呢?”“我姓黄名蓉,意思是莲花。”)
靖,意为平静?
小伙伴们,
你们怎么看?
有评论指,
虽然译文“流畅”,
但有些中文的韵味还是没能用英文传达,
而有些原文没有的味道,
又不可避免地被英文夹带了进来,
就好比在江湖武林中约摸看到些魔兽世界的影子。
这并不是金庸小说首次被翻译成英语。
在此之前,
金庸小说的完整英译本有3部,
分别是:
《鹿鼎记》,
被译为“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
鹿和鼎,
译者是汉学家闵福德;
《书剑恩仇录》,
被译为“The Book and the Sword”,
书与剑,
译者是英国记者晏格文。
《雪山飞狐》,
被译为“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
雪山飞行的狐狸,
译者是香港学者莫锦屏;
除此之外,
《雪山飞狐》还有另一个译本,
译为“Flying Fox of Snow Mountain”,
雪山的飞狐,
1972年在期刊杂志上刊登。
除了这些翻译的版本之外,
网上流传的英文版金庸武侠其实都是民间翻译。
网上的金庸武侠书名的英文翻译很全,
比如《鸳鸯刀》
被译为“Bladedance of the Two Lovers”,
恋人的剑舞。
《白马啸西风》
被译为“Swordswoman Riding West on White Horse”,
骑白马向西的女战士。
如果光看意思,
这些翻译基本还是靠谱的,
尤其是比较直白的刀、剑名字。
但如《白马啸西风》、《笑傲江湖》这些凝练又抽象的书名,
英文就难表达出意境。
看来,
译者能做的是充分考量目标国受众的特点,
基于这些表征去优化翻译语言,
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
然而,
最后的评判标尺永远都只在成千上万的读者心中。
(文字参考自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央广网等,图片来源:新华网、东方IC、微博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