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汉诺威工博会上的“黑科技”
2018-04-26 22:30:40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德国汉诺威4月25日电 综述:汉诺威工博会上的“黑科技”

  新华社记者袁帅

  每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都会有一批让人眼前一亮的新科技成果,今年也不例外,参展商在能源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推出了不少“黑科技”。

  “喷气式”汽车

  喷气式飞机已广为人知,但“喷气式”汽车是什么?常见的汽车都是烧油或用电池,而卢森堡的MDI公司提出一个新思路:以高压气体提供动力。其原理是通过压缩气体将能量储存起来,行驶时将高压气体释放进专门的发动机,从而提供动力。这种“喷气式”与喷气式飞机的机制不一样,倒有些像电动汽车的机制,一个高压气罐就相当于一块“电池”。

  这款名为Airpod的汽车目前已经开发至第二代,该车可供2人乘坐,载重300公斤,最高时速可达80公里,一次充气可供汽车行驶最远120公里,适合于市内交通。

  这款汽车的优点是充气时间仅需几分钟,远少于电动汽车几小时的充电时间。此外,这款汽车使用的压缩气体为大气的主要成分——氮气,使用过程中不发生燃烧等化学反应,因此完全不造成污染。

  除给汽车提供能量有新方式外,给小型电子设备供能同样有新招。由于许多小型电子设备需要安装在无法外接电源或者不便维护的位置上,德国弗劳恩霍夫集成电路研究所开发出一种热能采集技术,能够从最小4摄氏度的温差中获得能量,可以利用工业废热为小型设备提供功率在几百微瓦至几毫瓦之间稳定而持续的电源,在理想状况下甚至可以达到无限续航。

  据介绍,这种热能采集系统还可以附着在人体表面,有望用于可穿戴的小型电子设备。

  “上天”探测引力波

  现在夸人厉害都说“你咋不上天?”汉诺威工博会上还真有不少东西能“上天”。

  比如曾引发全球关注的引力波,过去是地面实验设施探测到的,而欧洲航天局计划于2034年发射人类首个位于太空中的引力波探测系统,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在工博会上展出了该探测系统的模型。

  这个探测系统由3个相同的飞行器构成。发射后,3个飞行器将组成等边三角形,和地球在同一轨道上围绕太阳飞行。这3个飞行器上均设有激光干涉仪等装置,来探测引力波信号。由于这套系统位于太空,其组件之间的距离远大于地面实验装置,研究人员认为它能探测到更多的引力波信号。

  能“上天”的还有3D打印技术。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都在发展能在太空中使用的3D打印技术,德国经济部下属的联邦材料研究和检测机构在本次工博会上推出了他们在这方面的最新进展。

  这种可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3D打印技术以金属粉末为“墨粉”,使用氮气气流推动粉末流动,解决了无重力状态下“墨粉”不会自主流动的问题,同时氮气还能避免金属粉末燃烧。今年三月份,这一技术在模拟失重环境的自由落体飞行中得到了验证,可以“打印”出有足够强度的金属零部件。

  在工博会现场,该项目负责人延斯·君斯特教授向记者展示了在这次飞行中打印出来的一个小“扳手”。据介绍,打印这个钥匙大小的“扳手”只用几分钟时间。今后在太空用这种技术可以及时、按需制造一些零部件。

  “下海”排雷机器人

  除了“上天”,新科技还在“下海”。德国莱比锡大学环境技术研究院等机构推出了水下排雷机器人,可更好地保护人们安全。

  德国近年来计划在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的浅水区兴建风力发电场。然而,统计数据显示,在这一地区当前仍有历史遗留的约160万吨水雷等武器。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自2015年起,斥资320万欧元,资助对水下排雷工作的研究。

  此次展出的这种机器人可在水下全自动作业,工作人员只需将它投入可疑海域,就可根据其传回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在识别出爆炸物后,机器人会根据爆炸物的种类,有针对性地、全自动进行排除爆炸装置、回收金属残骸等工作,从而避免工作人员参与危险工作。据介绍,这种水下排雷机器人可在最深50米的海域内进行作业。

  汉诺威工博会自1947年创立以来,已走过超过70年的时光。在这一历程中,它始终展示着人们在多方面探索的科技成果,上述“陆”“海”“空”等各方面案例为此提供了最新证明。

+1
【纠错】 责任编辑: 郝多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2018上海国际游艇展开幕
2018上海国际游艇展开幕
日本开发出现实版“变形金刚”
日本开发出现实版“变形金刚”
浙江千岛湖上演“巨网捕鱼”
浙江千岛湖上演“巨网捕鱼”
山东潍坊:风筝博物馆引游人
山东潍坊:风筝博物馆引游人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101112274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