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通讯:爱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洋学者
2018-05-02 16:53:07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北京5月2日电 通讯:爱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洋学者

  新华社记者柳丝

  他是荷兰裔牧师的儿子,1961年生于澳大利亚,大学时“爱上”马克思的思想,从此痴迷钻研马克思主义和理论。

  他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找寻精神密码,年过半百开始学习他的第10门语言——中文。

  他重走江西瑞金到陕西延安的经典红色之旅,制作成全球首个此类题材网络公开课,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解读今日中国。

  他就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界的著名学者、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教授罗兰·博尔。他还有个很提气的中文名——“国强”。

  初见博尔,老远就能认出他:白色T恤上的马克思头像格外显眼。大学里,这是他的招牌造型。他中文水平有限,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革开放”“和而不同”等词汇信手拈来。

  缘何爱上马克思主义?他说,在大学学习专业课时发现,马克思主义对经济与社会问题有着很强的解释力,于是便开始研究马克思,一做就是30多年。

  在他看来,马克思特殊的生活状态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出生于犹太家庭,父母早年成了基督徒,他没有正常工作,不得不离开德国、离开法国……这些事情在当时都意味着马克思的生活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

  “伟大的思想家常常诞生于边缘。”博尔说。

  他认为,颠沛流离的生活让马克思目睹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加上恩格斯在曼彻斯特期间阅尽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的种种艰辛和社会分裂,这些都成为思想的源泉,也成就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影响世界的巨著。

  博尔说,这些著作成形时,资本主义社会还处于发展初期,“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看到了即将到来的事情,对当下更有意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很多人发现,马克思当时提出的问题,到现在依然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博尔说,自己之所以研究社会主义建设,是因为“资本主义体系的本质只能是让富人更富,让无产者更加穷困。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重视公平、正义,是致力于改善每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

  “我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为了实现这一重要目标。”博尔说。他指出,“中国致力于减贫行动,推动公平、平等、正义。”

  11年前,博尔受邀到中国讲学。当时他并没有想到,以后会把自己的重点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上,更没有想到竟会如此痴迷地在中国研究马克思。

  建设社会主义更复杂,问题更多,难度也更大,“这让我对中国的实践充满了兴趣”,博尔说。

  现在,博尔每年至少花半年时间在中国教学和研究。他还启动了名为“革命之后——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联合研究项目,由中国社科院、部分高校以及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共同参与。

  博尔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众不同的优势,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权等。他举例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让大政方针更有延续性、连贯性和包容性,更加注重长期和稳定规划。

  博尔指出,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帮助数亿人脱离贫困,这本身就是对世界人权事业的最大贡献,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转向中国,希望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

  “在澳大利亚,越来越多年轻人对中国着迷,他们渴望了解中国究竟是怎样搞社会主义建设的。”博尔说。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頔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春色怡人
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春色怡人
暮春农忙
暮春农忙
人间至味“冷后浑”
人间至味“冷后浑”
羊群交易市场忙
羊群交易市场忙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768112277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