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专访:“把从中国学习的防治荒漠化经验移植到伊拉克”——访积极倡导中国治沙模式的伊拉克专家阿里
2018-08-09 15:14:43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巴格达8月9日电 专访:“把从中国学习的防治荒漠化经验移植到伊拉克”——访积极倡导中国治沙模式的伊拉克专家阿里

  新华社记者张淼 程帅朋

  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一片冲积平原。几千年前,两条河流每年泛滥积淀出的肥沃土壤在这里孕育出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两河文明。然而,随着历史变迁,加之土壤盐碱化和荒漠化,曾经辉煌的两河文明逐渐被沙尘掩埋。

  今天,处于战后重建进程中的伊拉克依旧面临荒漠化的严峻挑战,这个饱受战乱之苦的国家已开始行动。当地专家期盼伊拉克从中国防治荒漠化经验中获益,让“文明的摇篮”免受风沙侵蚀。

  “中国有着不可思议的沙漠绿化经验,毫无疑问可以与伊拉克和世界分享防治荒漠化技术。”伊拉克国家荒漠化防治委员会农业副总工程师萨马德·卡米勒·阿里日前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

  2013年,阿里作为农业顾问参加了在中国宁夏举办的阿拉伯国家防沙治沙技术培训班。在宁夏沙坡头,阿里和来自中东十多个国家的专家一起考察学习了沙漠中筑起绿洲的麦草方格固沙法。

  回国后,阿里坚持不懈在伊拉克国内倡导中国治沙模式,试验草方格,与同事一道向伊拉克民众传授中国结合传统方式和现代技术的防治荒漠化手段。身为资深防治荒漠化专家,阿里表示,伊拉克可以充分利用中国防治荒漠化经验和技术,而且伊拉克目前很多农业工程师和技师处于失业状态,他们可在草方格固沙中发挥人力资源作用。

  中国的“草方格固沙种树种草治沙技术”,是在流动半流动沙丘上,用扎麦草方格固沙,再利用雨季天然降水,在固定的格内点播花棒、杨柴等耐旱沙生灌木,促进植被恢复;并根据点播成活状况适地选栽柠条、沙柳等苗木,夏秋两季重复补植、补播,恢复和修复植被效果显著。

  看到一望无际的草方格把流动的沙漠“套牢”,5道防护林为沙漠上筑起的宝兰铁路保驾护航,阿里说,这是中国沙漠中上演的绿色奇迹,它使“数以千计公顷的荒漠变为绿地,许多之前荒芜的沙地变为漂亮的农场”。他坚信来自中国的防治荒漠化技术可在伊拉克大有作为。

  采访中,阿里在地面上比划起草方格固沙的方法。“像渔网一样铺起一平方米左右的草方格,固定后耐旱的草品种就能生长,水土稳定了就能种大棵的植物。”

  据阿里介绍,伊拉克通用的固沙手段是采用大型农业机械在沙丘铺上湿润的土壤层,待植被种子生根发芽后起到固沙作用。该机械方法在伊拉克南部试点成功,但却难以在该地区上百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上实施作业。

  伊国家荒漠化防治委员会数据显示,伊拉克高达90%的国土面积受荒漠化威胁,45%的农业用地面临干旱和荒漠化风险。

  过去数年,伊拉克国家荒漠化防治委员会启动防沙固沙项目,目标是在伊拉克西部沙漠建立起50个绿洲、10片人工防护林和23片人工草场。

  “过去几年伊拉克为实现可持续固沙不断努力,目前已固定住750平方公里的移动沙丘。”阿里说。但由于受安全局势和资金匮乏拖累,人力资源等后续配套措施难以保障,防治步伐缓慢。2014年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肆虐造成安全局势恶化,阿里作为技术顾问力推的绿化项目遭到破坏,很多情况下从城市通往绿洲和项目所在地的交通充满危险。

  但这些困难都不能阻挠阿里的决心。他说:“我的梦想是把从中国学习的防治荒漠化经验移植到伊拉克,把沙漠变为绿洲和森林。”

+1
【纠错】 责任编辑: 郝多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新疆:远方的路
新疆:远方的路
武汉青山长江大桥主跨首节钢梁架设成功
武汉青山长江大桥主跨首节钢梁架设成功
穿行峡谷间 漂流健身乐
穿行峡谷间 漂流健身乐
暑期公益课堂 感受科技魅力
暑期公益课堂 感受科技魅力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1011123246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