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联合国9月26日电 专访:“千万工程”获大奖是对中国建设绿色家园的高度认可——访浙江省环保厅厅长方敏
新华社记者马建国 尚绪谦
中国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26日荣获联合国环境保护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前来领奖的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厅长方敏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次获奖体现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中国建设绿色家园努力的高度认可。
方敏说,本世纪初,浙江省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与快速推进的城市建设和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相比,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特别是农村人居环境堪忧。农村的面源污染一度占到水污染总量的50%以上,与城市点源污染治理相比治理难度更大。这既制约了环境改善,更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她介绍,畜禽养殖、化肥农药、生活垃圾污染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百姓钱是多的,周边水是黑的”“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是当时村里人常发的抱怨。
在这一背景下,2003年浙江启动了“千万工程”。方敏说,15年来,浙江省把“千万工程”作为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优化农村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在“千万工程”的实践中,浙江从环境整治入手,把治污水、治垃圾、改造厕所作为突破口,还加强了“散乱污”企业治理,安排分散小企业进入工业园区转型升级。一系列措施得到了百姓的拥护与积极参与。
“千万工程”使浙江农村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浙江不仅全面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还大力推广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浙江实施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全省1至3类水质已占到82.7%;在农村“厕所革命”方面,浙江把农村公厕和户厕改造作为一件民生大事来抓,到2017年底,厕所覆盖率达到98.6%。
如今的浙江乡村,已是水清塘澈,村洁户净。15年来,通过“千万工程”,浙江农村已初步形成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服务业的绿色产业结构。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由2003年的5431元,增加到2017年的24956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3年的2.51比1,缩小到2017年的2.05比1。这使浙江成为全国城乡发展最均衡的省份之一。
方敏说,“千万工程”保护了“绿水青山”,带来了“金山银山”,是浙江省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生动实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在今年4月参观考察了浙江安吉、浦江等地农村后表示,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浙江的“千万工程”不仅改善了环境,还带来了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值得世界其他地区借鉴、共享。
方敏指出,获颁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是对“千万工程”的高度肯定,该工程对推动中国乡村绿色发展有借鉴意义,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来自浙江的中国经验。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