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洛杉矶10月10日电(记者谭晶晶)凭借在揭示灵长类动物大脑视觉神经机制方面的贡献,华人女学者曹颖日前斩获美国“天才奖”。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她的团队已经在脑研究领域与中国同行开展了不少合作,未来期望进一步合作“解码大脑”。
利用脑成像技术、电子记录技术和数学建模等方法,曹颖团队“破译”了大脑面部识别背后的神经科学机制,发现神经元能搜集到大脑中的视觉神经细胞识别的元素,像拼图一样拼出整张人脸。
“大脑中仅由205个神经元组成的系统就能识别人脸。”曹颖告诉记者。这一成果帮助曹颖成为2018年度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的25位得主之一。曹颖说,获得“天才奖”是对她团队的辛勤工作和才华的认可。
谈到与中国同行的合作,曹颖介绍说,目前她的团队与上海华山医院开展了合作,希望将来有更多的中国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参与到相关研究中来,一起“解码”大脑。
“这些年多次去过中国,很高兴看到中国对基础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视,科研团队资源丰富,投入也很大。”她说。
曹颖从小就对科学非常感兴趣。她先后就读于加州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目前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她与脑科学结缘,源自学生时代的一次阅读经历。她偶然读到一篇论文,介绍了大脑中有个负责人脸识别的脑区,叫做“梭状回”。这让她颇感兴奋,从此开始走上探索大脑视觉神经机制的道路。
在早期研究中,曹颖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研究了猕猴视觉处理系统。结果表明,猕猴的脑细胞在识别脸部特征时有明确“分工”。
“猕猴和人类的大脑在人脸识别功能上非常相似,通过对猕猴视觉处理系统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人类大脑的相应功能。”曹颖说。
曹颖告诉记者,她的团队下一步研究主要有两个新方向。“一是探索大脑如何识别除人脸之外的其他物体;二是研究大脑如何呈现脑中想象的、非眼睛看到的物体。”
“天才奖”创设于1981年,旨在表彰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创造性人才。该奖每年评选20名至30名杰出人士,并在5年中给每人提供总额62.5万美元的奖金,支持他们继续探索。在曹颖之前,已有陶哲轩、庄小威、陈露、何琳、杨培东和张益唐等华人科学家获奖。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