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执政联盟在地方选举中接连失利,德国总理默克尔作出一个重大决定。29日,她宣布,将放弃竞选基民盟主席,总理任期到2021年结束后也不再继续执政。“这预示着默克尔主导德国和欧洲政治的时代即将谢幕。”《卫报》如是评论。
自2005年出任总理,领导德国乃至欧洲达13年之久的默克尔,她的离去将如何影响德国和欧洲的未来?谁又会成为她的接班人?
政府飘摇不定将显性化
去年联邦议会选举的惨胜,之后创纪录的“长时”组阁,接着是姊妹党基社盟以“单飞”威胁施压政府解决难民问题,直至如今在两次州议会选举中受挫,一连串“不顺”让默克尔今天作出这一决定不再让人意外。但问题是,默克尔一旦离开,德国政局会否有更多变数?
“短期来看,原本就被削弱的政府行动能力将受到进一步侵蚀,政府的飘摇不定将显性化。”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说。
外界甚至担心默克尔能否撑到2021年任满身退。有分析称,执政联盟伙伴社民党是一个不确定因素。社民党28日威胁,如果在明年中期审核之前,执政联盟不能取得预定政绩,社民党将退出大联合政府。在近来的地方选举中,社民党的得票率也跌至历史低点。如果社民党半途“散伙”,大联合政府可能会重组,联盟党(基民盟/基社盟)或者寻找其他政党联合,或者也可能提前大选,默克尔可能会被迫比原计划提前离任。
如果默克尔能顺利按期“退休”,那么,余下任期能否保持行动能力,将与下月基民盟党主席选举结果直接相关。“若是自己人接棒,还能游刃有余;若是对手,恐将否定默克尔左倾的‘社民党化’的政策路线,基民盟恐怕会‘右转’。届时,默克尔可能会更受掣肘,变得彻底跛脚。”郑春荣说。
“因此,默克尔的盘算是以退为进。在受到党内‘逼宫’前,先展示姿态,踢出皮球,分步骤后撤,至少能顺利完成任期,也确保基民盟不至于大乱。”
从长期来看,默克尔离去后,德国政策取向总体会趋于保守、收缩,不会像默克尔时代那样左倾、开放,事实上,默克尔本人也在暗中收缩、让步。德国政党格局也将更趋多元,未来组阁会更困难,政府行动能力受限,很可能会变成跛脚政府。
不过,中国前驻奥地利大使杨成绪认为,德国不会像意大利那样发生民粹党派上台执政的一幕。首先,德国经济状况比意大利好,一旦有经济的支撑,就会遏制民粹兴风作浪的势头。第二,联盟党的基本盘还在,即使得票率跌至最低点,但守住30%无大碍,仍是德国政治的中坚力量。第三,选择党、绿党等小党虽然选票增加,但要组成联合政府依然很难,因为政见分歧大,不可能整合,最后只能选择与大党联合。所以,“后默克尔时代”,德国政局不会出现太大的动荡,不管以后谁当总理,即便其政治影响力下降,也不太会改变德国的内外政策和基本政治理念。
欧洲将陷入真空?
默克尔如果离开,对欧洲意味着什么?《卫报》认为,“默克尔代表了稳定和连续性。她的离开将使欧洲的政治稳定和共识陷入二战以来最危险的时刻。欧洲政治将陷入真空。”
但是,在郑春荣看来,德国政治的种种变化说明,默克尔本身已不稳定。由于在国内受到掣肘,默克尔在欧盟的行动能力也受到限制。迄今以来,欧洲一体化成果甚微,仅仅在构筑共同安全防务方面取得寸进,而欧元区改革基本没有作为。
“总体而言,不管默克尔是否离去,德国在欧盟的领导力都在下降,主要是国内牵制太多,总理和政府都不再强势。同时,默克尔领导欧洲的方式也并非受到所有欧盟国家的欢迎,所以,德国很难在欧盟层面继续扮演非常强势的角色。”郑春荣说。
不过,杨成绪认为,在英国“脱欧”、多国民粹力量上升以及大国博弈加剧的前景下,德国作为欧洲的实际领导者,凭借长期积累的威信和影响力,以及本身经济实力的支撑,新领导人上台后应该会延续德国的欧盟政策,在欧盟事务中继续发挥作用,寻求有所作为,包括加强德法之间的联盟关系,发挥“双引擎”作用。
“小默克尔”最有望接班?
下月,基民盟将选举新的党主席,获胜者意味着有望成为德国下一任总理。谁将成为默克尔的接班人?
目前,这份候选继任者名单上有4个人最引人注目。
第一个是有“小默克尔”之称的基民盟秘书长安妮格雷特·克兰普-卡伦鲍尔。现年56岁的克兰普-卡伦鲍尔被视为默克尔的亲密盟友,是默克尔所属意的党内继承人。她和默克尔一样也是温和派,理性、务实、干练,在党内民望颇高。她被认为最有希望接棒默克尔出任基民盟党主席。
第二个人选是38岁的卫生部长延斯·施潘。施潘被视为默克尔的“死对头”,对默克尔的难民政策提出最直言不讳的批评。施潘也是基民盟中保守派系的“宠儿”。年轻、富有活力的他能满足许多党员的内心渴望——诞生一位年轻领袖,为基民盟注入活力。
第三个人选是北威州州长、基民盟副主席阿明·拉谢特。其优势是执政经验丰富。
第四个是被默克尔“驱逐”的前对手弗里德里希·默尔茨。62岁的默尔茨也是联盟党大佬,曾担任党团主席,但是2002年默克尔出任主席后,默尔茨被迫让位。之后,他离开政坛,在多家金融企业和银行担任律师和董事会成员。
“谁当选党主席将是测量德国政局未来变化程度的一个标尺。”杨成绪说。(记者 廖勤)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